以太坊基金會的困境與突圍

中級2/6/2025, 8:24:39 AM
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在1月18日宣佈對以太坊基金會(EF)進行大規模領導層改革,旨在提升技術專業水平、加強與生態系統參與者的溝通、引入新血並積極支持應用程序開發者。此次改革涉及組織架構優化、治理透明度提升以及對技術開發的進一步支持。然而,EF在信息透明度、工作量證明和資金管理等方面仍面臨質疑,部分社區成員對其決策過程持保留態度。Vitalik希望通過這一系列調整,增強基金會的公信力,並促進以太坊生態系統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改革成效如何,仍需時間檢驗。

轉發原文標題:《Vitalik 打響“改革”第一槍,以太坊基金會走向何方?》

舊世界的破船無法航向新大陸,向未知進發有時候只需要多一點勇氣。

1 月 18 日,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發文表示“正對以太坊基金會(以下簡稱 EF)領導層結構進行大規模變革”。

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認為其終於“迷途知返”;有人稱“早就應該整治 EF 這群尸位素餐的領導層”;也有人認為“因為 Solana 生態的快速發展,以太坊生態危機感前所未有地強烈,他急了”。

可以肯定的是,著急的不止是 Vitalik 一個人。

1 月 22 日晚,以太坊生態重要基建 Lido 項目背後創始人 Konstantin Lomashuk 先是轉發了一條“第二個基金會”的推文,後續澄清道並非第二個 EF,僅是一條普通推文。去年 9 月,針對發展疲軟的以太坊生態,我們曾在《以太坊“病”了,這三味藥對症嗎?》一文中給出參考方案,如今看來,果然不出我們所料。

但更重要的問題隨之浮出水面:如何重振以太坊生態榮光?EF 改革會是復興曙光嗎?帶著這樣的疑問,Odaily星球日報將於本文對 EF 變革後續可能性及以太坊生態後續走向進行系統分析,供讀者參考。

傲慢與偏見:以太坊基金會的光暗兩面

1 月 18 日,以太坊生態精神領袖、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發文稱,EF 領導層結構大規模變革已持續了近一年。換言之,整個 2024 年,以 Vitalik 為首的 EF 領導層其實就已經開始“自我革命”,但目前來看,我們可以給出的階段性結論是:這場自我革命暫時收效甚微。

變革目標釋放的信號:專注生態,無意涉及政治及意識形態

有鑑於此,Vitalik 也提到了此次變革的主要目標為:

  • 提高 EF 領導層的技術專業水平;
  • 改善 EF 領導層與生態系統新老參與者之間的雙向溝通和聯繫,我們的職責是支持用戶(個人和機構)、應用程序開發者、錢包、L2;
  • 引入新鮮血液,提高執行能力和速度;
  • 更加積極地支持應用程序開發者,確保重要的價值觀和不可剝奪的權利(尤其是隱私、開源、抗審查)對於包括應用程序層在內的用戶來說都是現實可用的;
  • 繼續增加對去中心化和隱私技術以及以太坊鏈的使用,包括用於支付和資金管理。

此外,他強調,EF 變革的目標包括:

  • 執行某種意識形態/氛圍的轉變(值得一提的是,這裡他提到的是:從女性化的 wef soyboy 心態到青銅時代的心態,Odaily星球日報注:即從偏懷柔、女性化的視角思維向過度講求實際利益與成功的男性視角思維);
  • 積極遊說監管機構和強大的政治人物(尤其是在美國,更關注大國),並冒著損害以太坊作為全球中立平臺地位的風險;
  • 成為既得利益者的競技場;
  • 成為高度中心化的組織,甚至成為以太坊的“主角”。

最後,他提到:“這些事情不是 EF 所做的,而且這一點也不會改變。歡迎尋求不同願景的人們創辦自己的組織。”

仔細斟酌,Vitalik 提到的目標大致意思如下:堅持技術派思路;堅持去中心化理念;堅定不移地執行 L2 發展路線;但具體舉措尚不明確。看得出來,Vitalik 對於 EF 的改革仍然停留在表面,結果自然不言而喻。

EF 最具爭議焦點:透明度、工作量、砸盤速度

回到 EF 目前的困境根源,筆者認為主要來源於以下 3 個方面:

首先,信息透明度缺失。這不僅體現在基金會相關資金花費的含糊其辭上,也與公示遲滯相關,與 Solana 生態的敏捷高效形成鮮明對比。去年 12 月,EF 官方發佈 2024 年第三季度資助項目更新報告,期間資助總額達 12, 848, 780.33 美元,涵蓋社區教育、共識層、密碼學與零知識證明、開發者體驗與工具、執行層、L2、協議增長與支持等領域。其中,社區教育類項目佔比最高,包括 Blockchain Summer Bootcamp、BlockHack、Building Builders 等活動。此外,基金會繼續支持 Lighthouse、Nimbus、Grandine 等共識層客戶端的開發,以及 Web3.js、OpenZeppelin 賬戶抽象合約等開發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就我個人瞭解到的信息而言,EF 的資助款項並未受到第三方獨立機構的審計。(如有相關例證,歡迎指正說明)

與此同時,受限於地區、時間等限制,EF 資助的決策權僅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應該也在意料之中,這也導致了部分為生態發展做出貢獻的社區成員的工作無法得到應有的支持。1 月初,以太坊新聞週刊(Week in Ethereum News,簡稱 WiE)創始人 Evan Van Ness 就曾發文表示:“由於今年年初與 EF 領導層的一次對話,我宣佈這份新聞通訊將終止運營,因為溝通表明他們認為繼續運營 WiE 沒有價值。在 2024 年剩餘時間裡,WiE 僅從 EF 獲得了極少的資金支持。雖然這些支持大多是象徵性的,但 EF 領導層選擇切斷這微不足道的支持,清楚地表明 WiE 會立即終結。”

其次,工作量證明缺失。對於 EF 的工作,外界無法看到有效的工作證明。對於區塊鏈世界而言,儘管以太坊生態已經轉向了 POS 機制,但就組織層面而言,POW 仍然是最直接且相對高效的運作模式。而在這方面,EF 是當之無愧的反面教材。“你做了什麼,和別人知道你做了什麼”,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

此外,這一結果也源於組織架構的影響。這也是近期加密領域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如加密 KOL @0xAllending 指出,“Solana 能夠在區塊鏈網絡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公司化經營的理念和強度來挑戰 ETH 的市場地位”;與之相對,以太坊生態,尤其是 EF 仍然停留在“去中心化社區自治、高層領導+中層研究員/開發者+普通社區成員/持有者”類似架構的社區組織形態階段,在打著“世界計算機”旗號下做著 Mass Adoption(大規模採用)的美夢,這不啻於痴人說夢。

最後,砸盤速度極快。這是無數人對 EF 詬病最多的一點,並非其他生態不存在類似賣出生態代幣的現象,而是 EF 的砸盤總是像是階段性見頂信號一般,而且,往往這個時候就沒人提“以太坊信仰、堅定 HODL ETH”了。此前,據 Lookonchain 監測,自從 EF 於 12 月 17 日售出 100 枚 ETH 以來,ETH 的價格已下跌約 17% 。EF 2024 年在 32 筆交易中售出了 4, 466 枚 ETH(約合 1260 萬美元),其中 15 筆交易是在短期內最高點賣出的。

EF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Top Signal”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 Token Terminal 數據顯示,以太坊 L1 網絡收入急劇下降,自 2024 年 3 月以來下跌了 99% 。3 月 5 日,以太坊 Layer 1 網絡網絡收入達到峰值 3500 多萬美元;而在 9 月 2 日,每日收入已跌至約 20 萬美元,創下年度每日收入最低點。彼時加密貨幣分析師 Kun 警告稱,如果這一趨勢持續,L2 網絡可能會佔據主導地位,並可能放棄以太坊的主網,尤其是對於消費者應用而言。儘管這一收入最終在 2024 年年底恢復至 Dencun 升級前的水平,但以太坊主網協議收入頹勢初顯。

而細究其背後原因,或許傲慢與偏見首當其衝。

背後原因:傲慢是原罪,偏見是桎梏

EF 研究員 Justin Drake 曾於去年 12 月初表示,Solana 的黃金時代即將結束,不會對以太坊構成威脅。儘管 Solana 發展勢頭強勁,但 Drake 表示,以太坊專注於長期收益(這個說法是不是很熟悉?)。“Solana 現在正處於巔峰時期,但我認為這將是 Solana 黃金時代的終結,因為 Solana 在延遲和吞吐量方面的所有競爭優勢都將消失,因為架構上的根本差異使其不具有可擴展性”。目前以太坊開發人員嚴重依賴第 2 層來提供更快、更低的交易費用。Drake 表示:“我認為以太坊L1正在與比特幣生態競爭,而L2網絡正在與 Solana 競爭。因此,與 Solana 競爭甚至不屬於以太坊L1的職責範圍,我們應該在安全和健康方面展開競爭。因此,如果 Solana 有任何競爭,那麼它需要來自應用程序和L2網絡。”

無獨有偶,在以太坊新聞週刊創始人 Evan Van Ness 迴應該新聞通訊即將關閉的推文中,他將“Solana”稱呼為“Sqlana”,疑似暗指 Solana 是一箇中心化數據庫,評論區也有人提到了這一點。資深節點運營商 @JustDoingItBig 對此表示費解: 2018 年時,比特幣信仰者嘲笑以太坊節點運行“集中式數據庫”;而現在,以太坊擁躉們的表現同樣如此。

只能說歷史一直押韻

至於對 EF 的看法,以筆者個人觀察來看,多數以太坊社區成員仍然正面支持,表達不滿的多為 ETH 交易員或市場散戶。這之中,或許社區成員 fishbiscuit(@not_qz)的觀點能夠代表相當一部分“EF 忠實擁躉”,其此前曾發文迴應社區對基金會的多項質疑,澄清表示:

  • 社交媒體活躍度:與 Solana 基金會類似,EF 過去主要轉發內容,但近期已開始更積極地發佈動態;
  • 鏈上使用:基金會已質押 42, 000 ETH 支持客戶端開發,同時資助 EIP-1559 NFT、Beacon Book 等鏈上項目,並通過主網和 L2 發放資助。Devcon 等活動也支持加密支付;
  • ETH 拋售:針對基金會拋售 ETH 的指責,他指出,基金會此舉是在採取多種策略平衡市場壓力,並呼籲社區避免雙重標準,同時強調基金會面臨的監管挑戰。呼籲社區理性看待基金會貢獻,並鼓勵更多建設性討論。

不得不說,儘管 EF 問題多多,但社區態度仍然極為寬容。

某種程度上也再次驗證了一個事實:屁股決定腦袋,既然已經上了以太坊這艘船,那就只能風雨共濟了。

矛盾焦點:重壓之下的 Vitalik、受到攻擊的執行董事 Aya 與碎片化的以太坊社區

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次 EF 變革相關的諸多矛盾也逐漸浮出水面,其中矛頭直指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EF 執行董事 Aya 以及目前碎片化問題嚴重的以太坊社區。

以太坊精神領袖的兩難境地:主動改變 VS 過往情誼

自 18 日發佈 EF 變革消息以來,Vitalik 無疑處於多重重壓的風暴眼中心:一方面,ETH 價格表現不力、ETH 生態發展脫離高速增長期,這一局勢亟需得到改變;另一方面,EF 核心團隊也迎來轉型陣痛期,以“EF 研究員 Justin Drake、Dankrad Feist 加入 Eigenlayer、核心研究員 Danny Ryan 去年離開 EF”為標誌性事件,過往“革命情誼”面臨考驗。

近期,以太坊早期核心開發者 Eric Conner宣佈退出以太坊社區的消息也引發了熱議(儘管,據某位以太坊社區成員表示,這不是他第一次做出這樣的“告別”),但區別以往,他還曾表示,隨著 Vitalik Buterin 逐漸退居幕後,EF 的不透明性和與社區的脫節感越來越強。他指出 EF 目前呈現出”反勝利和競爭心態”,這導致許多社區成員質疑是否要繼續留下(這正與 Vitalik 此前的“改革宣言”中提到的非目標重合)。

根據 Rootdata 網站信息顯示,目前 EF 離職員工共計 11 人,其中不乏早期的 BD 人員以及主導 POS 轉向的 Danny Ryan,根據去年 5 月的一張圖表信息來看,多數 EF 離職成員選擇開啟自己的項目,當然,多數還在 EVM 生態體系當中。

2024 年 5 月 EF 相關成員信息

EF 離職員工表

與此同時,EF 在職人員包括執行董事 Aya、Tim Beiko 在內的協議支持負責人以及 Justin Drake 在內的諸多研究員。但組織管理的混亂,也由此顯露端倪:前不久,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 Alex Stokes 宣佈與 barnabe.eth 共同擔任 EF 研究部門聯合負責人,直到這時,很多人才第一次知道,原來 EF 旗下研究部門包括應用研究小組、共識研發、密碼學、協議安全以及 RIG 五個團隊。這就和此前 Tim Beiko 在自己的 X 平臺賬號發佈部門新進人選信息的時候,人們才知道 EF 人員流動如此僵化一樣。

EF 在職人員,共 16 人

紛繁複雜的組織管理帶來了鋪天蓋地的質疑和爭論,很多人矛頭直指 EF 執行董事 Aya。

為了維護自己的“多年戰友”,一向情緒穩定的 Vitalik 不得不主動出面“扮演獨裁者角色”—— 1 月 21 日,其發文迴應社區質疑稱“決定新一屆 EF 領導團隊的人是我。正在進行的改革的目標之一是為 EF 提供一個‘合適的董事會’,但在此之前,只有我一個人。如果社區成員對 EF 領導層施加壓力,那麼就是在創建一個對頂尖人才有害的環境。”

EF 執行董事 Aya 的中庸之道:反對投機,崇尚“禪”道

很多人可能對 EF 執行董事 Aya 瞭解不多,但其卻是陪伴以太坊生態發展的關鍵一員。

《路在何方?淺析以太坊生態當前面臨的 3 大抽象問題》一文中,我們曾對其做過簡單介紹,在 2019 年的訪談中,她提到:“當涉及到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區塊鏈(比如現在的以太坊)時,前進的道路可能不僅只包括一種、兩種、或是三種聲音,而是會出現很多種聲音。我們(指 EF)的工作是協調,但不是做出實際決策。決策可以由我們的成員完成,他們當然也可以是決策制定過程中的一部分,並不一定是全部。”

在 2023 年 6 月的《連線》雜誌訪談中,Aya 再次重申道:“針對加密貨幣投機潮,如果我是唯一一個說‘不’的人,那就沒有多大意義了,所以我試圖在其他人中傳播同樣的心態,就像我是一個禪宗信徒一樣。一旦這種心態紮根,人們可以在沒有金錢、懲罰、規則或法律的情況下受到激勵。這是因為我們在考慮在我們和 EF 離開後如何保護以太坊文化。如果這種心態變成‘禪’道,那將是很棒的。”

這方面,Aya 與 Vitalik 的觀點是高度一致的,這也遭致了當下市場的強烈批評。無數人藉此對 Aya 發起攻擊,高呼其應該早日下臺,有人提出應當由 Danny Ryan 接任EF 執行董事一職,逼得 Ryan 不得不出面澄清:“EF 執行董事 Aya 為以太坊發展貢獻頗多,請不要隨意中傷她”,並重申:“無論有沒有我,EF 都在不斷髮展並且變得更好。相信以太坊社區會是一個以尊重和理性的方式進行發展的社區。”

根據LinkedIn 信息,Aya 畢業於美國西雅圖州立大學商學院,此前曾在加密交易所 Kraken 負責日本地區工作, 2018 年加入 EF 擔任執行董事至今。

碎片化的以太坊社區:共識、流動性與注意力

以太坊社區目前面臨的第三大矛盾,則是“碎片化”——

首先,是以太坊的價值、作用、使命、願景、短中長期目標等共識方面的碎片化;

其次,是L2路線導致的以太坊生態中資金流動性的碎片化,ETH 失去價格支撐;

最後,則是加密貨幣行業最為緊要的注意力碎片化問題,過往的注意力焦點逐漸從車重人多的 ETH 轉移到熱點集聚、造富效應明顯的 Solana。

這方面,Solana 生態領導者的思路無疑更為清晰,此前 Solana 聯合創始人 Anatoly Yakovenko 曾發文表示:“ Solana 是‘純粹區塊鏈’。沒有 DA 層,沒有 L2,沒有 L3,沒有干擾。只是一個快速且低廉的區塊鏈。”“多個 L2 沒有任何意義,如果單個 L2 可以處理並行執行,那麼它就可以用完所有 blobs 空間並運行每個用例。”“重要的底層智能合約僅需 6 個,任何增加業務風險的開發人員可選性都是負面的。”此外,他還曾與 EF 研究員的一場辯論中表示:“以太坊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 DA 長期價值的不確定性,以及 ETH ‘超聲波貨幣’願景的不確定性。”該觀點也得到了 Uniswap 創始人 Arthur Hayes 的贊同。

當然,走出困境之路,以太坊需要更加詳細的解決方案。

“以太坊困境”的三維解法:思路、溝通與定位

綜合以上信息來看,筆者認為,EF 尋求“以太坊困境”的解法包括以下 3 方面:

放下偏見,放下執念

首先,以 Vitalik 為首的 EF 領導層需要修正的觀念是:不再執著於長期的“世界電腦”目標,而是做短期、中期的實事。

這方面已有的進展包括以太坊基金會宣佈啟用新 X 賬戶、面向華爾街推銷 ETH 的機構營銷部門 Etherealize 成立(該企業獲得了 Vitalik 和 EF 支持)以及 EF 決定通過 3/5 的多籤錢包使用 50000 枚 ETH(約合 1.5 億美元)用於參與以太坊 DeFi 生態系統。

此外,最新消息顯示,Vitalik 終於不再執著於“保持以太坊主網生態的中立性與超然地位”、單方面地向 L2 網絡輸血,而是直接表示“鼓勵 Layer 2 通過貢獻一定比例的費用來支持 ETH,這可以通過銷燬部分費用、永久抵押並將收益捐獻給以太坊生態系統公共產品或其他一些方案來實現。”更多信息,詳見《輿論重壓下,Vitalik 發文喊話L2:回頭支持 ETH 吧》一文。

在“削藩”這件事上,一旦開始行動,相信 EVM 體系中的“鬼鏈”問題會得到進一步的解決。

傾聽社區,定期溝通

其次,EF 不能再像一隻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裡面對外界環境不理不睬,漠視社區意見。值得一提的是,EF 內部包括 Vitalik 目前雖無“皇帝”之名,但確實有“領導者”之實,因此,“親賢臣,遠小人”也是一條忠告,不要被為了拿到 Grants 資助激勵的人的討好、吹捧、迎合而昏了頭腦。

少點學術討論,多點組織層面代表性人物的定期 AMA——如果是技術人員,那就多聊技術;如果是市場人員,那就多談市場;如果只是吃空餉、拍腦袋做決策的,那就趁早請出 EF。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信息繭房的存在而作繭自縛。

價值存儲 OR 支付手段?這是一個問題

最後,則是 ETH 及以太坊網絡的定位。目前數十條 L2 網絡導致的碎片化問題以及 ETH 過往既得利益集團力量過於龐大(即獲利盤過多),ETH 價值存儲功能的實現難度越來越大,單純講“數字白銀”的敘事已經很難讓市場接受。

支付手段則相對更為符合市場需求,這方面,Base 生態講的 Coinbase Wallet 消費者鏈或許是以太坊後續的生態重心之一。儘管 Vitalik 堅持保證以太坊生態的中立性和去中心化,所以與美國相關的合作短期內難以推進,但中長期來看,這仍然是個避不開的問題。

此外,正如 Aave 貢獻團隊 Aave Chan Initiative(ACI)創始人 Marc Zeller 此前發文提到的,“要解決以太坊基金會的問題,需要做到:將 EF 剩餘 ETH 轉換為經過市場檢驗的 LST 組合、削減 95% 的當前補貼,特別是類似“在沃庫塔運行節點”的倡議、不要拋售 ETH,而是使用 LST 通過 Sky/Aave 借出穩定幣,同時降低運營費用”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當然,關於“解僱 80% 的非開發人員以及當前的領導者”和“將官方賬號交由極為活躍的幾位 ETH Maxi 運營”的倡議則略顯片面了。

最後的最後,以太坊生態曾經創建的 ultrasound.money 社區此前一度團結了眾多 ETH Maxi,但最終還是泯然眾人,不得不說,這是一件憾事,或許隨著 EF 變革,相關社區也將迎來轉型契機。

結語:“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

或許在以太坊生態發展早期,EF 無為而治的領導風格引領了以太坊生態的快速發展,但在經歷了數個牛熊週期的當下,既然心懷“mass Adoption”的宏願,那就需要新的解法,而不是沉溺於“以太坊是加密第一生態”的過往輝煌之中,固步自封,拒絕進步。

TRUMP 代幣讓數以百萬計的人們進入加密貨幣世界,人們因造富效應而來無可厚非,畢竟,相較於讓渡隱私、數據的 Web2 世界,眼球效應和造富熱潮就是加密世界能夠為傳統金融世界獻上的一匹“特洛伊木馬”,等到加密經濟與世界金融體系進一步勾連的未來到來之時,我們才能看到加密之花在整個宇宙的身影。

排除錯誤答案,我們才能有更多的勇氣和力量去面對加密世界提出的新的問題。

關於這一點,有無數人與我同行,所以我滿懷信心,希望你也是。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Odaily】,著作權歸屬原作者【@wenser 2010】,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繫 Gate Learn 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儘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團隊翻譯,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不得複製、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以太坊基金會的困境與突圍

中級2/6/2025, 8:24:39 AM
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在1月18日宣佈對以太坊基金會(EF)進行大規模領導層改革,旨在提升技術專業水平、加強與生態系統參與者的溝通、引入新血並積極支持應用程序開發者。此次改革涉及組織架構優化、治理透明度提升以及對技術開發的進一步支持。然而,EF在信息透明度、工作量證明和資金管理等方面仍面臨質疑,部分社區成員對其決策過程持保留態度。Vitalik希望通過這一系列調整,增強基金會的公信力,並促進以太坊生態系統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改革成效如何,仍需時間檢驗。

轉發原文標題:《Vitalik 打響“改革”第一槍,以太坊基金會走向何方?》

舊世界的破船無法航向新大陸,向未知進發有時候只需要多一點勇氣。

1 月 18 日,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發文表示“正對以太坊基金會(以下簡稱 EF)領導層結構進行大規模變革”。

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認為其終於“迷途知返”;有人稱“早就應該整治 EF 這群尸位素餐的領導層”;也有人認為“因為 Solana 生態的快速發展,以太坊生態危機感前所未有地強烈,他急了”。

可以肯定的是,著急的不止是 Vitalik 一個人。

1 月 22 日晚,以太坊生態重要基建 Lido 項目背後創始人 Konstantin Lomashuk 先是轉發了一條“第二個基金會”的推文,後續澄清道並非第二個 EF,僅是一條普通推文。去年 9 月,針對發展疲軟的以太坊生態,我們曾在《以太坊“病”了,這三味藥對症嗎?》一文中給出參考方案,如今看來,果然不出我們所料。

但更重要的問題隨之浮出水面:如何重振以太坊生態榮光?EF 改革會是復興曙光嗎?帶著這樣的疑問,Odaily星球日報將於本文對 EF 變革後續可能性及以太坊生態後續走向進行系統分析,供讀者參考。

傲慢與偏見:以太坊基金會的光暗兩面

1 月 18 日,以太坊生態精神領袖、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發文稱,EF 領導層結構大規模變革已持續了近一年。換言之,整個 2024 年,以 Vitalik 為首的 EF 領導層其實就已經開始“自我革命”,但目前來看,我們可以給出的階段性結論是:這場自我革命暫時收效甚微。

變革目標釋放的信號:專注生態,無意涉及政治及意識形態

有鑑於此,Vitalik 也提到了此次變革的主要目標為:

  • 提高 EF 領導層的技術專業水平;
  • 改善 EF 領導層與生態系統新老參與者之間的雙向溝通和聯繫,我們的職責是支持用戶(個人和機構)、應用程序開發者、錢包、L2;
  • 引入新鮮血液,提高執行能力和速度;
  • 更加積極地支持應用程序開發者,確保重要的價值觀和不可剝奪的權利(尤其是隱私、開源、抗審查)對於包括應用程序層在內的用戶來說都是現實可用的;
  • 繼續增加對去中心化和隱私技術以及以太坊鏈的使用,包括用於支付和資金管理。

此外,他強調,EF 變革的目標包括:

  • 執行某種意識形態/氛圍的轉變(值得一提的是,這裡他提到的是:從女性化的 wef soyboy 心態到青銅時代的心態,Odaily星球日報注:即從偏懷柔、女性化的視角思維向過度講求實際利益與成功的男性視角思維);
  • 積極遊說監管機構和強大的政治人物(尤其是在美國,更關注大國),並冒著損害以太坊作為全球中立平臺地位的風險;
  • 成為既得利益者的競技場;
  • 成為高度中心化的組織,甚至成為以太坊的“主角”。

最後,他提到:“這些事情不是 EF 所做的,而且這一點也不會改變。歡迎尋求不同願景的人們創辦自己的組織。”

仔細斟酌,Vitalik 提到的目標大致意思如下:堅持技術派思路;堅持去中心化理念;堅定不移地執行 L2 發展路線;但具體舉措尚不明確。看得出來,Vitalik 對於 EF 的改革仍然停留在表面,結果自然不言而喻。

EF 最具爭議焦點:透明度、工作量、砸盤速度

回到 EF 目前的困境根源,筆者認為主要來源於以下 3 個方面:

首先,信息透明度缺失。這不僅體現在基金會相關資金花費的含糊其辭上,也與公示遲滯相關,與 Solana 生態的敏捷高效形成鮮明對比。去年 12 月,EF 官方發佈 2024 年第三季度資助項目更新報告,期間資助總額達 12, 848, 780.33 美元,涵蓋社區教育、共識層、密碼學與零知識證明、開發者體驗與工具、執行層、L2、協議增長與支持等領域。其中,社區教育類項目佔比最高,包括 Blockchain Summer Bootcamp、BlockHack、Building Builders 等活動。此外,基金會繼續支持 Lighthouse、Nimbus、Grandine 等共識層客戶端的開發,以及 Web3.js、OpenZeppelin 賬戶抽象合約等開發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就我個人瞭解到的信息而言,EF 的資助款項並未受到第三方獨立機構的審計。(如有相關例證,歡迎指正說明)

與此同時,受限於地區、時間等限制,EF 資助的決策權僅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應該也在意料之中,這也導致了部分為生態發展做出貢獻的社區成員的工作無法得到應有的支持。1 月初,以太坊新聞週刊(Week in Ethereum News,簡稱 WiE)創始人 Evan Van Ness 就曾發文表示:“由於今年年初與 EF 領導層的一次對話,我宣佈這份新聞通訊將終止運營,因為溝通表明他們認為繼續運營 WiE 沒有價值。在 2024 年剩餘時間裡,WiE 僅從 EF 獲得了極少的資金支持。雖然這些支持大多是象徵性的,但 EF 領導層選擇切斷這微不足道的支持,清楚地表明 WiE 會立即終結。”

其次,工作量證明缺失。對於 EF 的工作,外界無法看到有效的工作證明。對於區塊鏈世界而言,儘管以太坊生態已經轉向了 POS 機制,但就組織層面而言,POW 仍然是最直接且相對高效的運作模式。而在這方面,EF 是當之無愧的反面教材。“你做了什麼,和別人知道你做了什麼”,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

此外,這一結果也源於組織架構的影響。這也是近期加密領域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如加密 KOL @0xAllending 指出,“Solana 能夠在區塊鏈網絡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公司化經營的理念和強度來挑戰 ETH 的市場地位”;與之相對,以太坊生態,尤其是 EF 仍然停留在“去中心化社區自治、高層領導+中層研究員/開發者+普通社區成員/持有者”類似架構的社區組織形態階段,在打著“世界計算機”旗號下做著 Mass Adoption(大規模採用)的美夢,這不啻於痴人說夢。

最後,砸盤速度極快。這是無數人對 EF 詬病最多的一點,並非其他生態不存在類似賣出生態代幣的現象,而是 EF 的砸盤總是像是階段性見頂信號一般,而且,往往這個時候就沒人提“以太坊信仰、堅定 HODL ETH”了。此前,據 Lookonchain 監測,自從 EF 於 12 月 17 日售出 100 枚 ETH 以來,ETH 的價格已下跌約 17% 。EF 2024 年在 32 筆交易中售出了 4, 466 枚 ETH(約合 1260 萬美元),其中 15 筆交易是在短期內最高點賣出的。

EF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Top Signal”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 Token Terminal 數據顯示,以太坊 L1 網絡收入急劇下降,自 2024 年 3 月以來下跌了 99% 。3 月 5 日,以太坊 Layer 1 網絡網絡收入達到峰值 3500 多萬美元;而在 9 月 2 日,每日收入已跌至約 20 萬美元,創下年度每日收入最低點。彼時加密貨幣分析師 Kun 警告稱,如果這一趨勢持續,L2 網絡可能會佔據主導地位,並可能放棄以太坊的主網,尤其是對於消費者應用而言。儘管這一收入最終在 2024 年年底恢復至 Dencun 升級前的水平,但以太坊主網協議收入頹勢初顯。

而細究其背後原因,或許傲慢與偏見首當其衝。

背後原因:傲慢是原罪,偏見是桎梏

EF 研究員 Justin Drake 曾於去年 12 月初表示,Solana 的黃金時代即將結束,不會對以太坊構成威脅。儘管 Solana 發展勢頭強勁,但 Drake 表示,以太坊專注於長期收益(這個說法是不是很熟悉?)。“Solana 現在正處於巔峰時期,但我認為這將是 Solana 黃金時代的終結,因為 Solana 在延遲和吞吐量方面的所有競爭優勢都將消失,因為架構上的根本差異使其不具有可擴展性”。目前以太坊開發人員嚴重依賴第 2 層來提供更快、更低的交易費用。Drake 表示:“我認為以太坊L1正在與比特幣生態競爭,而L2網絡正在與 Solana 競爭。因此,與 Solana 競爭甚至不屬於以太坊L1的職責範圍,我們應該在安全和健康方面展開競爭。因此,如果 Solana 有任何競爭,那麼它需要來自應用程序和L2網絡。”

無獨有偶,在以太坊新聞週刊創始人 Evan Van Ness 迴應該新聞通訊即將關閉的推文中,他將“Solana”稱呼為“Sqlana”,疑似暗指 Solana 是一箇中心化數據庫,評論區也有人提到了這一點。資深節點運營商 @JustDoingItBig 對此表示費解: 2018 年時,比特幣信仰者嘲笑以太坊節點運行“集中式數據庫”;而現在,以太坊擁躉們的表現同樣如此。

只能說歷史一直押韻

至於對 EF 的看法,以筆者個人觀察來看,多數以太坊社區成員仍然正面支持,表達不滿的多為 ETH 交易員或市場散戶。這之中,或許社區成員 fishbiscuit(@not_qz)的觀點能夠代表相當一部分“EF 忠實擁躉”,其此前曾發文迴應社區對基金會的多項質疑,澄清表示:

  • 社交媒體活躍度:與 Solana 基金會類似,EF 過去主要轉發內容,但近期已開始更積極地發佈動態;
  • 鏈上使用:基金會已質押 42, 000 ETH 支持客戶端開發,同時資助 EIP-1559 NFT、Beacon Book 等鏈上項目,並通過主網和 L2 發放資助。Devcon 等活動也支持加密支付;
  • ETH 拋售:針對基金會拋售 ETH 的指責,他指出,基金會此舉是在採取多種策略平衡市場壓力,並呼籲社區避免雙重標準,同時強調基金會面臨的監管挑戰。呼籲社區理性看待基金會貢獻,並鼓勵更多建設性討論。

不得不說,儘管 EF 問題多多,但社區態度仍然極為寬容。

某種程度上也再次驗證了一個事實:屁股決定腦袋,既然已經上了以太坊這艘船,那就只能風雨共濟了。

矛盾焦點:重壓之下的 Vitalik、受到攻擊的執行董事 Aya 與碎片化的以太坊社區

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次 EF 變革相關的諸多矛盾也逐漸浮出水面,其中矛頭直指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EF 執行董事 Aya 以及目前碎片化問題嚴重的以太坊社區。

以太坊精神領袖的兩難境地:主動改變 VS 過往情誼

自 18 日發佈 EF 變革消息以來,Vitalik 無疑處於多重重壓的風暴眼中心:一方面,ETH 價格表現不力、ETH 生態發展脫離高速增長期,這一局勢亟需得到改變;另一方面,EF 核心團隊也迎來轉型陣痛期,以“EF 研究員 Justin Drake、Dankrad Feist 加入 Eigenlayer、核心研究員 Danny Ryan 去年離開 EF”為標誌性事件,過往“革命情誼”面臨考驗。

近期,以太坊早期核心開發者 Eric Conner宣佈退出以太坊社區的消息也引發了熱議(儘管,據某位以太坊社區成員表示,這不是他第一次做出這樣的“告別”),但區別以往,他還曾表示,隨著 Vitalik Buterin 逐漸退居幕後,EF 的不透明性和與社區的脫節感越來越強。他指出 EF 目前呈現出”反勝利和競爭心態”,這導致許多社區成員質疑是否要繼續留下(這正與 Vitalik 此前的“改革宣言”中提到的非目標重合)。

根據 Rootdata 網站信息顯示,目前 EF 離職員工共計 11 人,其中不乏早期的 BD 人員以及主導 POS 轉向的 Danny Ryan,根據去年 5 月的一張圖表信息來看,多數 EF 離職成員選擇開啟自己的項目,當然,多數還在 EVM 生態體系當中。

2024 年 5 月 EF 相關成員信息

EF 離職員工表

與此同時,EF 在職人員包括執行董事 Aya、Tim Beiko 在內的協議支持負責人以及 Justin Drake 在內的諸多研究員。但組織管理的混亂,也由此顯露端倪:前不久,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 Alex Stokes 宣佈與 barnabe.eth 共同擔任 EF 研究部門聯合負責人,直到這時,很多人才第一次知道,原來 EF 旗下研究部門包括應用研究小組、共識研發、密碼學、協議安全以及 RIG 五個團隊。這就和此前 Tim Beiko 在自己的 X 平臺賬號發佈部門新進人選信息的時候,人們才知道 EF 人員流動如此僵化一樣。

EF 在職人員,共 16 人

紛繁複雜的組織管理帶來了鋪天蓋地的質疑和爭論,很多人矛頭直指 EF 執行董事 Aya。

為了維護自己的“多年戰友”,一向情緒穩定的 Vitalik 不得不主動出面“扮演獨裁者角色”—— 1 月 21 日,其發文迴應社區質疑稱“決定新一屆 EF 領導團隊的人是我。正在進行的改革的目標之一是為 EF 提供一個‘合適的董事會’,但在此之前,只有我一個人。如果社區成員對 EF 領導層施加壓力,那麼就是在創建一個對頂尖人才有害的環境。”

EF 執行董事 Aya 的中庸之道:反對投機,崇尚“禪”道

很多人可能對 EF 執行董事 Aya 瞭解不多,但其卻是陪伴以太坊生態發展的關鍵一員。

《路在何方?淺析以太坊生態當前面臨的 3 大抽象問題》一文中,我們曾對其做過簡單介紹,在 2019 年的訪談中,她提到:“當涉及到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區塊鏈(比如現在的以太坊)時,前進的道路可能不僅只包括一種、兩種、或是三種聲音,而是會出現很多種聲音。我們(指 EF)的工作是協調,但不是做出實際決策。決策可以由我們的成員完成,他們當然也可以是決策制定過程中的一部分,並不一定是全部。”

在 2023 年 6 月的《連線》雜誌訪談中,Aya 再次重申道:“針對加密貨幣投機潮,如果我是唯一一個說‘不’的人,那就沒有多大意義了,所以我試圖在其他人中傳播同樣的心態,就像我是一個禪宗信徒一樣。一旦這種心態紮根,人們可以在沒有金錢、懲罰、規則或法律的情況下受到激勵。這是因為我們在考慮在我們和 EF 離開後如何保護以太坊文化。如果這種心態變成‘禪’道,那將是很棒的。”

這方面,Aya 與 Vitalik 的觀點是高度一致的,這也遭致了當下市場的強烈批評。無數人藉此對 Aya 發起攻擊,高呼其應該早日下臺,有人提出應當由 Danny Ryan 接任EF 執行董事一職,逼得 Ryan 不得不出面澄清:“EF 執行董事 Aya 為以太坊發展貢獻頗多,請不要隨意中傷她”,並重申:“無論有沒有我,EF 都在不斷髮展並且變得更好。相信以太坊社區會是一個以尊重和理性的方式進行發展的社區。”

根據LinkedIn 信息,Aya 畢業於美國西雅圖州立大學商學院,此前曾在加密交易所 Kraken 負責日本地區工作, 2018 年加入 EF 擔任執行董事至今。

碎片化的以太坊社區:共識、流動性與注意力

以太坊社區目前面臨的第三大矛盾,則是“碎片化”——

首先,是以太坊的價值、作用、使命、願景、短中長期目標等共識方面的碎片化;

其次,是L2路線導致的以太坊生態中資金流動性的碎片化,ETH 失去價格支撐;

最後,則是加密貨幣行業最為緊要的注意力碎片化問題,過往的注意力焦點逐漸從車重人多的 ETH 轉移到熱點集聚、造富效應明顯的 Solana。

這方面,Solana 生態領導者的思路無疑更為清晰,此前 Solana 聯合創始人 Anatoly Yakovenko 曾發文表示:“ Solana 是‘純粹區塊鏈’。沒有 DA 層,沒有 L2,沒有 L3,沒有干擾。只是一個快速且低廉的區塊鏈。”“多個 L2 沒有任何意義,如果單個 L2 可以處理並行執行,那麼它就可以用完所有 blobs 空間並運行每個用例。”“重要的底層智能合約僅需 6 個,任何增加業務風險的開發人員可選性都是負面的。”此外,他還曾與 EF 研究員的一場辯論中表示:“以太坊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 DA 長期價值的不確定性,以及 ETH ‘超聲波貨幣’願景的不確定性。”該觀點也得到了 Uniswap 創始人 Arthur Hayes 的贊同。

當然,走出困境之路,以太坊需要更加詳細的解決方案。

“以太坊困境”的三維解法:思路、溝通與定位

綜合以上信息來看,筆者認為,EF 尋求“以太坊困境”的解法包括以下 3 方面:

放下偏見,放下執念

首先,以 Vitalik 為首的 EF 領導層需要修正的觀念是:不再執著於長期的“世界電腦”目標,而是做短期、中期的實事。

這方面已有的進展包括以太坊基金會宣佈啟用新 X 賬戶、面向華爾街推銷 ETH 的機構營銷部門 Etherealize 成立(該企業獲得了 Vitalik 和 EF 支持)以及 EF 決定通過 3/5 的多籤錢包使用 50000 枚 ETH(約合 1.5 億美元)用於參與以太坊 DeFi 生態系統。

此外,最新消息顯示,Vitalik 終於不再執著於“保持以太坊主網生態的中立性與超然地位”、單方面地向 L2 網絡輸血,而是直接表示“鼓勵 Layer 2 通過貢獻一定比例的費用來支持 ETH,這可以通過銷燬部分費用、永久抵押並將收益捐獻給以太坊生態系統公共產品或其他一些方案來實現。”更多信息,詳見《輿論重壓下,Vitalik 發文喊話L2:回頭支持 ETH 吧》一文。

在“削藩”這件事上,一旦開始行動,相信 EVM 體系中的“鬼鏈”問題會得到進一步的解決。

傾聽社區,定期溝通

其次,EF 不能再像一隻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裡面對外界環境不理不睬,漠視社區意見。值得一提的是,EF 內部包括 Vitalik 目前雖無“皇帝”之名,但確實有“領導者”之實,因此,“親賢臣,遠小人”也是一條忠告,不要被為了拿到 Grants 資助激勵的人的討好、吹捧、迎合而昏了頭腦。

少點學術討論,多點組織層面代表性人物的定期 AMA——如果是技術人員,那就多聊技術;如果是市場人員,那就多談市場;如果只是吃空餉、拍腦袋做決策的,那就趁早請出 EF。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信息繭房的存在而作繭自縛。

價值存儲 OR 支付手段?這是一個問題

最後,則是 ETH 及以太坊網絡的定位。目前數十條 L2 網絡導致的碎片化問題以及 ETH 過往既得利益集團力量過於龐大(即獲利盤過多),ETH 價值存儲功能的實現難度越來越大,單純講“數字白銀”的敘事已經很難讓市場接受。

支付手段則相對更為符合市場需求,這方面,Base 生態講的 Coinbase Wallet 消費者鏈或許是以太坊後續的生態重心之一。儘管 Vitalik 堅持保證以太坊生態的中立性和去中心化,所以與美國相關的合作短期內難以推進,但中長期來看,這仍然是個避不開的問題。

此外,正如 Aave 貢獻團隊 Aave Chan Initiative(ACI)創始人 Marc Zeller 此前發文提到的,“要解決以太坊基金會的問題,需要做到:將 EF 剩餘 ETH 轉換為經過市場檢驗的 LST 組合、削減 95% 的當前補貼,特別是類似“在沃庫塔運行節點”的倡議、不要拋售 ETH,而是使用 LST 通過 Sky/Aave 借出穩定幣,同時降低運營費用”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當然,關於“解僱 80% 的非開發人員以及當前的領導者”和“將官方賬號交由極為活躍的幾位 ETH Maxi 運營”的倡議則略顯片面了。

最後的最後,以太坊生態曾經創建的 ultrasound.money 社區此前一度團結了眾多 ETH Maxi,但最終還是泯然眾人,不得不說,這是一件憾事,或許隨著 EF 變革,相關社區也將迎來轉型契機。

結語:“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

或許在以太坊生態發展早期,EF 無為而治的領導風格引領了以太坊生態的快速發展,但在經歷了數個牛熊週期的當下,既然心懷“mass Adoption”的宏願,那就需要新的解法,而不是沉溺於“以太坊是加密第一生態”的過往輝煌之中,固步自封,拒絕進步。

TRUMP 代幣讓數以百萬計的人們進入加密貨幣世界,人們因造富效應而來無可厚非,畢竟,相較於讓渡隱私、數據的 Web2 世界,眼球效應和造富熱潮就是加密世界能夠為傳統金融世界獻上的一匹“特洛伊木馬”,等到加密經濟與世界金融體系進一步勾連的未來到來之時,我們才能看到加密之花在整個宇宙的身影。

排除錯誤答案,我們才能有更多的勇氣和力量去面對加密世界提出的新的問題。

關於這一點,有無數人與我同行,所以我滿懷信心,希望你也是。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Odaily】,著作權歸屬原作者【@wenser 2010】,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繫 Gate Learn 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儘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團隊翻譯,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不得複製、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即刻开始交易
注册并交易即可获得
$100
和价值
$5500
理财体验金奖励!
It seems that you are attempting to access our services from a Restricted Location where Gate.io is unable to provide services.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cause. Currently,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Cambodia, Cuba, Iran, North Korea and so on.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please refer to the User Agreement. Should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uppo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