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tian|Web3DA
vip
币龄6.5年
最高VIP等级2
用户暂无简介
就Strip、Circle、Tether相继推出专属链,谈两个观点:
1)对以太坊 layer2的影响:
layer2们一致在努力如何更安全地继承主网安全性,却忽略了一个事实,Strip、Circle、Tether等真正能给L2s带来Mass Adoption发展契机的大客户核心需求其实并非去中心化安全,而是从铸币到结算的全栈控制权。
而且,Sequencer收入、MEV、Gas费这些真金白银能自己全装入口袋的商业利益,没有道理再分L2一杯羹的道理。更关键的是,当监管问询或者需要紧急处理的“合规”问题时,做专属链显然能更快速、高效满足TradFi的风控要求。
所以这事对以太坊layer2战略绝对又是一次打击,L2本来指望通过稳定币和RWA资产引入真实用户和交易量,结果这些资产发行方直接绕过了它们。而且讽刺的是,似乎L2在技术上越“正统”,在商业上就越没吸引力,因为这些技术创新看似解决了以太坊社区关心的问题,但并非稳定币发行方的痛点;
2)对以太坊主网的影响:
对以太坊主网的影响取决于从什么视角,在我看来,稳定币巨擘们搞专属链其实是在做高效的支付结算层,而这恰恰坐实了以太坊全球金融结算层的地位。
这些专用链确实能优化点对点支付的吞吐量和延迟,但它们缺乏真正的可交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当涉及跨资产的复杂金融操作时,所需要的原子性和可组合性,只有在以太坊的统一状态
ETH-1.63%
RWA-3.6%
DEFI-6.52%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最近相比 $ETH 的稳健上行, $SOL 的表现略显拉垮了些。$4,300 vs $175,这个价差背后藏着什么玄机?我个人理解,深层次是一场关于“谁才是机构宠儿”的暗战:
1)ETH已经拿到了进入传统金融世界的“通行证”——ETF获批后累积净流入已超10B美元,场外资金可以合规入场,这相当于给机构开了一扇正门。
而SOL的ETF申请还悬而未绝,现实现状就是有资金管道差,直接影响了价格表现。当然,这也可以解读成SOL还存在补涨的空间,毕竟SOL的ETF并非完全没戏,只是需要更多时间走合规流程。
关键是,ETH 微策略已经在SharpLink、BitMine等美股上市公司的购买力下,已经有一定机构Fomo示范效应,会带动更多企业Treasury资金配置,这会给ETH制造庞大的华尔街场外资金动能;
2)目前ETH和SOL的稳定币规模差异还狠悬殊,数据是 137 B VS 11B,大家一定很疑惑,又是美国蓝血基因,又是链上纳斯达克,为啥这一波美国稳定币政策引导的稳定币大战,Solana掉队如此严重?
其实也不怪SOL,背后是链infra去中心化、安全性以及流动性深度的终极考验,以太坊上USDC(655亿)、USDT、DAI三驾马车牢牢把控着稳定币市场,这背后是Circle、Tether等机构对以太坊网络的绝对信任;
虽说SOL背后的VC都是美国资方,但华尔街这帮新机构买盘可能顾及不了那
ETH-1.63%
SOL-4.48%
FOMO-9.48%
INFRA-0.17%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都喊着牛来了,但可否知道这一波寻找市场Alpha和Beta的方法论完全不一样了,谈几点观察:
1)OnChain+OffChain TradiFi成主线大叙事:
稳定币基础设施化:稳定币成连接传统金融与DeFi基础设施的“血液”,锁定稳定币的跨链流动,APY Yield差异以及新型创新拓展;
BTC/ETH 微策略“币股”效应:上市公司将加密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成为趋势,寻找具备“准储备资产”的潜力优质标的成为关键;
To 华尔街创新赛道崛起:专为机构设计的DeFi协议、合规收益产品、链上资管工具将获得巨额资金青睐。原来的“Code is Law”成了全新的 “Compliance is King”;
2)Crypto纯原生叙事去伪存真加速:
以太坊生态迎来一波复兴潮: $ETH 价格突破会重燃以太坊生态的技术叙事的创新潮,取代过去的 Rollup-Centric大战略,全新ZK-Centric会成为主旋律;
高性能Layer1实力比拼:不再是TPS竞赛,而要看谁能吸引真实的经济活动,核心指标包括:稳定币TVL占比、原生APY收益率、机构合作深度等等;
山寨币最后的黄昏:普遍性的大山寨季存在资金量动能不足的根本难题,局部山寨币会出现“死猫跳”行情,这类标的特征:筹码集中度、社区活跃度、能否搭上AI/RWA等新概念;
3)MEME币从投机工具升级为市场标配:
资金效率:传统山寨币市值虚
DEFI-6.52%
BTC-1.41%
ETH-1.63%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ZK → PROVE → VERIFY
@zksync 的ticker是 $ZK
@SuccinctLabs 的ticker是 $PROVE
盲猜 @RiscZero 的ticker会是 $VERIFY ?
这样,ZK三部曲齐活了!论项目方TGE命名ticker的艺术!!
ZK-3.57%
PROVE-6.54%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以太坊10周年,什么天才少年 @VitalikButerin 打造Crypto宇宙帝国等歌功颂德的话就不说了,就谈几点期许吧:
1)以太坊最大的敌人不是外部竞争对手的高TPS,恰恰是自己制造“技术内卷陷阱”。各种堆叠且复杂但实用性不及预期的技术叙事,正在消耗以太坊的战略重心。当务之急应调整layer2诸侯割据的分散局面,回归统一且高效的layer1高性能大战略。
2)UltraSound Money的“大通缩”愿景终会到来。EIP-1559的燃烧通缩机制和POS质押收益的通胀经济模型称得上精妙。燃烧机制+POS质押收益+Layer2 Fee 反哺,这套组合拳一旦有效运转,以太坊势必会走向“大通缩时代”,相比比特币有限的价值捕获能力,以太坊多层收益模型叠加的“长期预期”会有压倒性优势;
3)以太坊版本微策略绝对是一次史诗级的大利好,用好这个由华尔街驱动的正向飞轮,比其他“共享安全”之类的技术叙事包装有效多了。因此以太坊需要一个像 @saylor 那样的“布道者”,根本无需太多概念技术化的华丽包装,仅“全球可编程数字资产结算层”一个定位,就足够华尔街消化并炒作很多年;
4)AI大战略会是以太坊的“救赎”机会。让智能合约原生调用AI能力,让AI Agent应用在以太坊上实现再复兴,让去中心化共识成为AI+Crypto的基础设施,唯有“AI大战略”能够把以太坊从单纯DeFi套娃的金融困境中
ETH-1.63%
BTC-1.41%
AGENT-6.14%
DEFI-6.52%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看到 @plumenetwork 分享了一组RWA赛道的数据,7月份一个月,Plume链上RWA持有者数量暴增55%,突破16万大关,与此同时TVL也突破了3.2亿美元。此外, $PLUME 还实现了Pre-IPO的股权代币化等等。问题来了,这波数据增长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答案其实很简单,说明RWA赛道已经从“概念验证期”迈入“商业化落地”超级周期?
1)16万RWA持有者意味着,RWA资产不再是少数机构玩家的专属游戏,而是真正触达了普通用户的刚需。Pre-IPO股权代币化就是最好的例证——原本只有PE、VC等机构才能参与的“上市前股权投资”,现在普通散户也能通过代币化方式低门槛参与,直接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准入壁垒。
2)55%的月增长则说明,RWA赛道正在从“萌芽期”进入“爆发期”,当传统金融资产能够像加密资产一样丝滑交易时,这个市场的真正想象空间才会被打开。Plume作为RWAFi的倡导者,就不止吃先发红利那么简单了,享有的会是整个赛道爆发的结构性机会;
3)3.2亿美元的TVL其实算市场真金白银投出来的信任票。当TVL逐日增长,就说明RWA不再是很边缘的小众赛道,而是具备了和主流DeFi叫板的规模效应。而事实上,也只有当传统资产大规模“上链”逐渐有了规模效应,Plume提前卡位的战略价值才会凸显;
具体数据Dashboard如下:
RWA-3.6%
PLUME-0.72%
VC-7.93%
DEFI-6.52%
  • 赞赏
  • 1
  • 转发
  • 分享
IiDc Icionvip:
好吧,还是没有涨。团队太专业了。网络钓鱼
观察了一下最近在一级投资市场受青睐的项目,发现一个共性:都倾向于“混合创新”,用web3的技术infra来承载web2商业模式经过验证的成熟商业逻辑。
比如, @go_lightyear 把传统股票ETF投资逻辑搬到Web3、 @HilbertCapital 专攻数字资产量化策略、 @bitcoin2100m 做加密资产专业配置、@ElysiumLab_io 打造比特币日常支付钱包等等。
这些项目,大多属于融合创新的范畴,本质上和一些web3项目“借壳上市”以及一些美股储备加密资产涉足Crypto背后的运作逻辑一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 说实在的,背后有三个核心原因:
1)纯原生链上创新项目遭遇天花板。不仅用户规模难以突破圈层,商业模式也高度依赖Tokenomics激励,关键是叙事和业务设计也陷入了“自嗨”困境,这在流动性相对匮乏的低迷市场,显然会非常被动;
2)监管环境的“加密友好”特性显现。BTC、ETH的ETF现货,GENIUS、CLARITY法案的确立,华尔街金融机构的FOMO入场等等,都让加密资产从原本的小众投机标的变成了更主流化的金融衍生品。毋庸置疑,这种情况下,主动拥抱传统金融成熟的商业模式或主动寻找web3有可用性的技术infra等混合创新方向都会是“香饽饽”;
3)用户的投资需求也趋于成熟化。原本加密用户往往在意产品或协议是不是去中心化,并按共识强度给项目
INFRA-0.17%
BTC-1.41%
ETH-1.63%
FOMO-9.48%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围绕这次以太坊版“微策略Summer”热潮, $ETH 真的能复制BTC微策略的“正向飞轮”吗?谈若干个人观点:
1)ETH微策略确实是效仿BTC微策略的成功范本,短期会有很多美股公司尝试Fomo,并形成一波正向飞轮。暂且不管美股的操盘主体如何,真金白银的传统机构资金和股民买盘力量,拿 $ETH 作为储备资产这事实打实把以太坊带出了长期疲软状态。
换句话说,Fomo带动上涨这是币圈牛市不变的铁律,只不过这次Fomo的主体不再是币圈纯散户了,而是华尔街的真金白银,至少验证了ETH终于摆脱了纯依赖币圈堆叠叙事的困局,开始吸引圈外增量资金;
2)BTC更接近“数字黄金”的储备资产定位,价值相对稳定且预期明确,而ETH本质上是一个“生产性资产”,其价值与以太坊网络的使用率、Gas费收入、生态发展等多重因素绑定。这意味着,ETH作为储备资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更大。
一旦以太坊生态遇到较大的技术安全问题,或者监管层对DeFi、Staking等功能施压,ETH做储备资产面临的风险和波动变量可比BTC大多了。所以BTC版微策略的叙事逻辑可以借鉴,但不代表市场定价估值逻辑也可以保持一致;
3)以太坊生态相比BTC有更成熟的DeFi infra积累和更丰富的叙事延展性。通过质押(staking)机制,ETH可以产生约3-4%的原生收益率,这使其相当于加密世界的“链上生息国债”。
机构Buy in这套故
ETH-1.63%
BTC-1.41%
FOMO-9.48%
DEFI-6.52%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为什么 $ETH 的新高对山寨币市场非常重要?
1)作为技术叙事的龙头项目,山寨币市场技术叙事的市场信心回归要建立在市场对ETH的技术路线图、产品协议应用落地愿景的再信任基础上,而长期饱受价格低迷影响的以太坊唯有新高情绪能再度点燃其技术叙事领导力信心;
2)ETH生产的不止是单一技术叙事项目,其大生态项目之间的技术逻辑关联、TVL流动性可组合性、互相定价和评估体系等都由以太坊的市场基本面决定并直接影响带动,ETH雄起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3)ETH大生态沉淀了太多预期不达的老叙事,DeFi能否二次复兴,NFT能否再掀文艺浪潮,layer2是否真有Mass Adoption价值,RWA新叙事能否牵引主升浪等等。在市场低迷期这些被情绪过度打压的叙事,一旦ETH破新高估值逻辑被修复,则可能启动一轮摧枯拉朽般的轮动行情;
ETH-1.63%
DEFI-6.52%
RWA-3.6%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肉眼可见要TGE的项目越来越多了,但山寨币市场的基本盘似乎并没有太大改善:
1)以太坊还盘在低位尚未能有效开启一轮新的山寨季行情,涨多少才行不好说,但情绪必须到位,至少要等大以太主导的技术叙事信仰归位;
2)现在顶着流动性枯竭、技术叙事荒、无空投口碑效应的各种负面Buff来启动TGE,虽说是项目方无奈之举,但换个角度看,目前有勇气市场低谷期发币然后再后续运维做大的项目,比那些依然等待流动性充沛时发币的项目要靠谱很多吧;
3)比特币的独舞和山寨币的落寞对比早已经极化,但不能指望纯靠比特币的溢出效应来拯救山寨币市场,山寨币需从叙事大于天的虚无中完成内生价值自证,并从过去无交付、无PMF的纯炒作模式中脱困才行。
ETH-1.63%
BTC-1.41%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基于以太坊未来两年的技术路线图,分享若干“技术突破”可能....为价格带来支撑的方向(E卫兵特供):
1)zkEVM layer1集成
实施时间线:2025年Q4-2026年Q2完成主网部署;
技术目标:
-99%区块在10秒内完成验证;
-零知识证明验证成本降低80%;
实现意义:
-USDC、USDT等稳定币在以太坊主链上的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扩大,每日Gas消耗量相应提升,直接推动ETH通缩;
-zkEVM零知识证明技术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合规隐私保障,机构大规模DeFi应用场景有望被激活;
2)RISC-V执行新架构
实施时间线:2025年下半年开始研发,2026-2030年分阶段缓慢推进;
技术目标:
- 智能合约执行效率提升3-5倍;
- Gas成本降低50-70%;
- 开源指令集架构替代当前EVM,与现代硬件加速技术更好兼容;
实现意义:
- 执行性能的量级提升将催生全新的应用场景,比如:高频交易、实时游戏、AI推理、小额支付、微交易等;
- 更低的Gas成本将重新激活小额交易场景,显着扩大用户基础和使用频次,形成ETH需求的正向循环;
3)Layer1-Layer2生态协同
实施时间线:2025年Q4开始,2026-2027年持续优化;
技术目标:
- 实现L1与主要L2(Arbitrum、Optimism、Base等)无缝互操作;
- 现在分散流动性约为1200
ETH-1.63%
USDC-0.02%
GAS0.32%
DEFI-6.52%
查看原文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最近观察AI行业,发现个越来越“下沉”的变化:从原先拼算力集中和“大”模型的主流共识中,演变出了一条偏向本地小模型和边缘计算的分支。
这一点,从Apple Intelligence覆盖5亿设备,到微软推出Windows 11专用3.3亿参数小模型Mu,再到谷歌DeepMind的机器人“脱网”操作等等都能看出来。
会有啥不同呢?云端AI拼的是参数规模和训练数据,烧钱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本地AI拼的是工程优化和场景适配,在保护隐私、可靠性和实用性上会更进一步。(主要通用模型的幻觉问题会严重影响垂类场景渗透)
这其实对web3 AI会有更大的机会,原来大家拼“通用化”(计算、数据、算法)能力时自然被传统Giant大厂垄断,套上去中心化的概念就想和谷歌、AWS、OpenAI等竞争简直痴人说梦,毕竟没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也更没有用户基础。
但到了本地化模型+边缘计算的世界,区块链技术服务面临的形势可就大为不同了。
当AI模型运行在用户设备上时,如何证明输出结果没有被篡改?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模型协作?这些问题恰恰是区块链技术的强项...
一句话:只有当AI真正“下沉”到每个设备时,去中心化协作才会从概念变成刚需?
#Web3AI 项目与其继续在通用化赛道里内卷,不如认真思考怎么为本地化AI浪潮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AWS3.73%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1)技术视角看,Robinhood选择站队Arbitrum的Nitro和当初Coinbase站队Optimism的OP Stack技术栈并没有啥两样。但Base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一个规律:技术栈的成功不等于母链的成功。
Base的崛起更多是Coinbase的品牌效应+合规资源+用户导流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也给Robinhood栖身于Arbitrum一定指导意义。
这意味着,短期看并不能证明 $ARB 的币价被低估(对比看 $OP 的表现),但长期看,一旦Robinhood这次瞄准的“美股上链”场景跑通,可能会改变原本layer2作为以太坊layer1扩展方案“有技术无落地”的尴尬局面,会给以太坊生态L1+L2都开拓出一条前所未有的Mass Adoption宏大路径。
2)Coinbase做layer2更多还是通用layer2的解决方案,主要沿用了过往DeFi、GameFi、MEME等交易导向的场景,而Robinhood这次可能会不太一样,会走专业化layer2的方向,专门为传统金融上链定制一套契合的链上基础设施?
尽管OP-Rollup的交易确认时间也能做到亚秒级,但这类交易安全性本身都还在7天欺诈验证的乐观Rollup范畴内,而Robinhood的新layer2要处理股票T+0结算、实时风控、合规要求等特性,可能需要在layer2的虚拟机层面、共识机制、数据结构上做深度定制,把Lay
ARB-3.96%
OP-7.34%
ETH-1.63%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一人,一骑,一咖啡,便是一整个丽江!——学会地理套利,用大自然和美景对冲市场的波动,这才是数字游民应有的疗愈慢生活。🚴☕️🏔️#数字游民 你的疗愈方式是什么?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在丽江大理游玩时,和几个一线Builder聊天,都不约而同提到一个感受:当下Crypto一级市场似乎正陷入一个“找不到出路”的多重危机中:
1)叙事彻底无意义化,赌场文化全面占据主导?
其实,真正可怕的不是技术叙事无法Deliver,而是大家直接放弃叙事包装,全面拥抱MEME化的赌场文化。
技术叙事交付慢至少还都是长期主义的事儿,有前期VC轮的创新成本Cover,也有项目方前期构建、测试、主网上线等Roadmap落地的过程,期间的透明化展示能帮助普通用户认清项目的实力形成价值判断。
但现在呢?一切都变成了纯社区运营和背后资金博弈的游戏,交易机会夸张到按天甚至按分钟计。当市场不再围绕技术叙事进行长期建设时,纯MEME交易风险被成倍放大,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个市场会变得更加凶险。
2)开发者加速流失,技术创新陷入停滞?
数据不会撒谎。据有关数据,Github上活跃的Crypto开发者数量从去年高点下滑了近30%,而同期AI和传统科技公司的工程师招聘Package却在疯狂上涨。
逻辑很简单,当OpenAI、Google、Meta都在AI军备赛中为构建硅基文明抢人的时候,Crypto那点"颠覆互联网"的叙事情怀还能留住多少开发者?
关键是,Crypto经过两三轮Build周期,现在开发者陷入一种创新热情急速衰减的内耗阶段,真正从0到1的技术突破少得可怜。Restaking、Intent、A
MEME-4.47%
VC-7.93%
AGENT-6.14%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大家都说以太坊Rollup-Centric战略貌似失败了?并深恶痛疾这种L1-L2-L3的套娃游戏,但有意思的是,过去一年AI赛道的发展也走了一遍L1—L2—L3的快速演化。对比下,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1)AI的分层逻辑是,每层都在解决上层无法解决的核心问题。
比方说,L1的LLMs解决了语言理解和生成的基础能力,但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确实是硬伤;于是乎到了L2,推理模型专门攻克这个短板,DeepSeek R1能做复杂数学题和代码调试,直接补齐了LLMs的认知盲区;完成这些铺垫之后,L3的AI Agent就很自然地把前两层能力整合起来,让AI从被动回答变成主动执行,能自己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处理复杂workflow。
你看,这种分层是“能力递进”:L1打地基,L2补短板,L3做整合。每一层都在前一层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用户能明显感受到AI变得更聪明、更有用。
2)Crypto的分层逻辑是,每层都在为前一层的问题打补丁,却不幸带来了全新更大的问题。
比如,L1公链性能不够,很自然想到用layer2的扩容方案,但内卷了一波layer2 Infra潮之后貌似Gas低了、TPS累加提升了、但流动性却分散了,生态应用还持续匮乏,使得过多的layer2 infra反倒成了大问题。于是乎开始做layer3垂直应用链,但应用链却各自为政,无法享受infra通用链的生态协同效应,用户体验反而更加碎片化
ETH-1.63%
L1-0.33%
L3-2.31%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观察了过去1个月泛AI领域的各种动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演进逻辑:web2AI从集中化——>分布式,web3AI从概念验证——>实用性。二者正加速融合ing。
1)先看web2AI的发展动态,Apple的本地智能、各种离线AI模型的普及,背后反映的是AI模型正在变得更轻、更便捷。这告诉我们,AI的载体不再局限于大型云服务中心,而是可以部署在手机、边缘设备、甚至IoT终端上。
问题来了,当AI的载体变得高度分布式,如何确保这些分散运行的AI实例之间的数据一致性和决策可信度?
这里有一层需求逻辑:技术进步(模型轻量化)→ 部署方式改变(分布式载体)→ 新需求产生(去中心化验证)。
2)再来看web3AI的演进路径,早期的AI Agent项目大多以MEME属性为主,但最近一段时间,市场从单纯launchpad的炒作开始转向更底层架构的AI layer1基础设施系统性构建。
这里又有一个逐渐清晰的供给逻辑:MEME炒作降温(泡沫出清)→ 基础设施需求显现(刚需驱动)→ 专业化分工出现(效率优化)→ 生态协同效应(网络价值)。
你看,web2AI需求的“短板”正在逐渐靠近web3AI可供给的“长处”。web2AI和web3AI的演进路径正逐步实现交汇。
web2AI在技术上越来越成熟,但缺乏经济激励和治理机制;web3AI在经济模型上有创新,但技术实现却落后于web2。二者融合正好可以优势互
ING11.27%
AGENT-6.14%
MEME-4.47%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比传统KOL喊单更可怕的,是经过调教的AI Agent直接杀入交易一线。已经不是“信息差”的游戏了,而是“执行力”的碾压级代差。
传统KOL再牛逼,也得靠肉眼盯盘、手动下单,从发现机会到完成交易中间隔着网络的延迟、还有手速的局限以及决策的不确定;
但AI Agent直接把这套流程压缩到毫秒级——多链同步监控、算法识别套利窗口、自动化执行交易,整个过程无缝衔接。
So,AI Agent取代传统KOL是迟早的事儿?
这个时间窗口正在快速打开,但还没完全到位。从技术底层看,TEE可信执行环境、DeFi流动性基础设施、跨链协议栈都还在探索磨合阶段:
1、大部分AI Agent还停留在"单点突破"阶段,真正的Multi-Agent军团作战模式还在构建期;
2、web3行业协议间还缺乏统一的API和权限管理标准化;
3、监管边界还是一团浆糊,谁也不知道哪天会被一刀切,这让很多资金方投鼠忌器;
4、链上Gas费和MEV抢跑成本还在吞噬大部分小额套利空间,只有大资金才玩得起这套游戏;
5、真正懂Crypto原生逻辑又能写出靠谱Agent的技术团队还是稀缺资源,大部分项目都是web2思维硬套web3场景。
按这个发展速度,我估计2025年下半年就是个分水岭。要避免沦为这场AI交易大战中的"人肉韭菜",出路只有一条:人人都得培养自己的AI Agent助理,彻底转向Agentic思维玩转Crypto。
AGENT-6.14%
DEFI-6.52%
MULTI-2.73%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 话题
  • 置顶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