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定币在洗钱和恐怖融资中的应用:USDT黑名单地址分析## 引言近年来,稳定币的发展势头迅猛,其广泛应用引发了监管机构对建立冻结非法资金机制的关注。主流稳定币如USDT和USDC已具备这种技术能力,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些机制在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中的作用。研究显示,稳定币不仅被用于洗钱,还频繁出现在恐怖组织的融资活动中。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1. 系统回顾USDT黑名单地址的冻结行为;2. 探讨被冻结资金与恐怖融资的关联。## 1. USDT黑名单地址分析通过链上事件监测,我们对USDT黑名单地址进行了识别和追踪。分析方法经过智能合约源码验证,核心逻辑如下:* 事件识别: - 新增黑名单地址 - 移除黑名单地址* 数据集构建: - 地址 - 加入黑名单时间 - 解除黑名单时间(如适用)### 1.1 核心发现基于以太坊和Tron链上的USDT数据,我们发现:自2016年1月1日起,共有5,188个地址被加入黑名单,涉及冻结资金超过29亿美元。仅在2025年6月13日至30日期间,就有151个地址被拉黑,其中90.07%来自Tron链,冻结金额高达8,634万美元。6月15日、20日和25日为拉黑高峰,6月20日单日拉黑地址数达63个。* 冻结金额分布:金额前十的地址共冻结5,345万美元,占总额的61.91%。平均冻结金额为57.18万美元,中位数仅为4万美元,表明少量大额地址拉高了整体平均。* 生命周期资金分布:这些地址累计接收资金8.08亿美元,7.21亿美元在被拉黑前已转出,仅8,634万美元实际被冻结。17%的地址没有出账记录,可能作为临时存储或资金聚合点。* 新地址更易被拉黑:41%的黑名单地址创建时间不足30天,27%存续时间为91-365天,仅3%使用时间超过2年。* 多数地址实现"冻结前出逃":约54%的地址在被拉黑前已转出90%以上的资金,10%在冻结时余额为0。* 新地址洗钱效率更高:新地址在数量、被拉黑频率和转账效率方面表现突出,洗钱成功率最高。### 1.2 资金流向追踪我们分析了6月13日至30日间被拉黑的151个USDT地址的资金流动,识别出主要资金来源与流向。#### 1.2.1 资金来源分析* 内部污染(91个地址):资金来自其他已被拉黑地址,表明存在高度互联的洗钱网络。* 钓鱼标签(37个地址):许多上游地址被标注为"Fake Phishing",可能是掩盖非法来源的欺骗性标签。* 交易所热钱包(34个地址):资金来源包括某些知名交易所的热钱包,可能与被盗账户或"骡子账户"相关。* 单一主要分发者(35个地址):同一个黑名单地址多次作为上游,可能作为聚合器或混币器进行资金分发。* 跨链桥接入口(2个地址):资金部分来源于跨链桥,表明存在跨链洗钱操作。#### 1.2.2 资金去向分析* 流向其他黑名单地址(54个):黑名单地址之间存在"内部循环链"的结构。* 流向中心化交易所(41个):这些地址将资金转入某些知名交易所的充值地址,实现"下车"。* 流向跨链桥(12个):表明部分资金试图逃离Tron生态,继续跨链洗钱。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交易所同时出现在资金流入(热钱包)和流出(充值地址)两端,凸显其在资金链中的核心位置。当前交易所对AML/CFT的执行不足以及资产冻结滞后,可能让不法分子在监管介入前完成资产转移。建议各大加密交易平台作为资金的核心通道,应加强实时监测与风险拦截机制,防患于未然。## 2. 恐怖融资分析我们分析了以色列国家反恐融资局(NBCTF)发布的行政扣押令,用于评估USDT涉恐交易的保守分析和估计。### 2.1 核心发现* 发布时点:自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伊朗冲突升级后,仅新增1份扣押令(6月26日)。上一份文件停留在6月8日,显示执法响应存在滞后。* 目标组织:自2024年10月7日冲突爆发以来,NBCTF共发布8份扣押令,其中4份明确提到"哈马斯",最新一份首次提到"伊朗"。* 扣押令涉及到的地址和资产: - 76个USDT(Tron)地址 - 16个BTC地址 - 2个以太坊地址 - 641个某交易所账户 - 8个某交易所账户对76个USDT (Tron) 地址的链上追踪揭示了两种行为模式:1. 主动冻结:17个哈马斯相关地址在扣押令发布前已被加入黑名单,平均提前28天,最早提前45天。2. 快速响应:其余地址在扣押令公布后平均2.1天内完成冻结,显示良好的执法配合能力。这些迹象表明,稳定币发行方与一些国家执法机构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甚至前置性的合作机制。## 3. 总结与AML/CFT面临的挑战研究显示,尽管稳定币为交易可控性提供了技术手段,但AML/CFT实践中仍面临以下挑战:### 3.1 核心挑战* 滞后执法 vs 主动防控:目前多数执法行为仍依赖事后处理,留给不法分子转移资产的空间。* 交易所的监管盲区:中心化交易所作为进出金枢纽,往往监测不足,难以及时识别异常行为。* 跨链洗钱愈发复杂:多链生态和跨链桥的使用,使得资金转移更隐蔽,监管追踪难度倍增。### 3.2 建议建议稳定币发行方、交易所及监管机构:* 加强链上情报共享;* 投资实时行为分析技术;* 建立跨链合规框架。只有在及时、协同、技术成熟的AML/CFT体系下,稳定币生态系统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才能得到真正保障。## 4. 行业努力一些专业机构致力于推动加密行业的安全性与合规性建设,专注于为AML和CFT提供可落地、可操作的链上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 4.1 合规解决方案专为交易所、监管机构、支付项目和DEX设计,支持:* 多链地址风险评分* 实时交易监控* 黑名单识别与告警帮助用户满足日益严格的合规要求。### 4.2 链上追踪平台可视化链上追踪平台,已被全球多家监管与执法机构采用。支持:* 可视化资金追踪* 多链地址画像* 复杂路径还原与分析这些工具共同体现了行业守护去中心化金融系统秩序与安全的努力。
USDT黑名单地址分析:29亿美元冻结 透视跨链洗钱与恐怖融资
稳定币在洗钱和恐怖融资中的应用:USDT黑名单地址分析
引言
近年来,稳定币的发展势头迅猛,其广泛应用引发了监管机构对建立冻结非法资金机制的关注。主流稳定币如USDT和USDC已具备这种技术能力,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些机制在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中的作用。
研究显示,稳定币不仅被用于洗钱,还频繁出现在恐怖组织的融资活动中。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系统回顾USDT黑名单地址的冻结行为;
探讨被冻结资金与恐怖融资的关联。
1. USDT黑名单地址分析
通过链上事件监测,我们对USDT黑名单地址进行了识别和追踪。分析方法经过智能合约源码验证,核心逻辑如下:
事件识别:
数据集构建:
1.1 核心发现
基于以太坊和Tron链上的USDT数据,我们发现:
自2016年1月1日起,共有5,188个地址被加入黑名单,涉及冻结资金超过29亿美元。
仅在2025年6月13日至30日期间,就有151个地址被拉黑,其中90.07%来自Tron链,冻结金额高达8,634万美元。6月15日、20日和25日为拉黑高峰,6月20日单日拉黑地址数达63个。
冻结金额分布:金额前十的地址共冻结5,345万美元,占总额的61.91%。平均冻结金额为57.18万美元,中位数仅为4万美元,表明少量大额地址拉高了整体平均。
生命周期资金分布:这些地址累计接收资金8.08亿美元,7.21亿美元在被拉黑前已转出,仅8,634万美元实际被冻结。17%的地址没有出账记录,可能作为临时存储或资金聚合点。
新地址更易被拉黑:41%的黑名单地址创建时间不足30天,27%存续时间为91-365天,仅3%使用时间超过2年。
多数地址实现"冻结前出逃":约54%的地址在被拉黑前已转出90%以上的资金,10%在冻结时余额为0。
新地址洗钱效率更高:新地址在数量、被拉黑频率和转账效率方面表现突出,洗钱成功率最高。
1.2 资金流向追踪
我们分析了6月13日至30日间被拉黑的151个USDT地址的资金流动,识别出主要资金来源与流向。
1.2.1 资金来源分析
内部污染(91个地址):资金来自其他已被拉黑地址,表明存在高度互联的洗钱网络。
钓鱼标签(37个地址):许多上游地址被标注为"Fake Phishing",可能是掩盖非法来源的欺骗性标签。
交易所热钱包(34个地址):资金来源包括某些知名交易所的热钱包,可能与被盗账户或"骡子账户"相关。
单一主要分发者(35个地址):同一个黑名单地址多次作为上游,可能作为聚合器或混币器进行资金分发。
跨链桥接入口(2个地址):资金部分来源于跨链桥,表明存在跨链洗钱操作。
1.2.2 资金去向分析
流向其他黑名单地址(54个):黑名单地址之间存在"内部循环链"的结构。
流向中心化交易所(41个):这些地址将资金转入某些知名交易所的充值地址,实现"下车"。
流向跨链桥(12个):表明部分资金试图逃离Tron生态,继续跨链洗钱。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交易所同时出现在资金流入(热钱包)和流出(充值地址)两端,凸显其在资金链中的核心位置。当前交易所对AML/CFT的执行不足以及资产冻结滞后,可能让不法分子在监管介入前完成资产转移。
建议各大加密交易平台作为资金的核心通道,应加强实时监测与风险拦截机制,防患于未然。
2. 恐怖融资分析
我们分析了以色列国家反恐融资局(NBCTF)发布的行政扣押令,用于评估USDT涉恐交易的保守分析和估计。
2.1 核心发现
发布时点:自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伊朗冲突升级后,仅新增1份扣押令(6月26日)。上一份文件停留在6月8日,显示执法响应存在滞后。
目标组织:自2024年10月7日冲突爆发以来,NBCTF共发布8份扣押令,其中4份明确提到"哈马斯",最新一份首次提到"伊朗"。
扣押令涉及到的地址和资产:
对76个USDT (Tron) 地址的链上追踪揭示了两种行为模式:
主动冻结:17个哈马斯相关地址在扣押令发布前已被加入黑名单,平均提前28天,最早提前45天。
快速响应:其余地址在扣押令公布后平均2.1天内完成冻结,显示良好的执法配合能力。
这些迹象表明,稳定币发行方与一些国家执法机构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甚至前置性的合作机制。
3. 总结与AML/CFT面临的挑战
研究显示,尽管稳定币为交易可控性提供了技术手段,但AML/CFT实践中仍面临以下挑战:
3.1 核心挑战
滞后执法 vs 主动防控:目前多数执法行为仍依赖事后处理,留给不法分子转移资产的空间。
交易所的监管盲区:中心化交易所作为进出金枢纽,往往监测不足,难以及时识别异常行为。
跨链洗钱愈发复杂:多链生态和跨链桥的使用,使得资金转移更隐蔽,监管追踪难度倍增。
3.2 建议
建议稳定币发行方、交易所及监管机构:
只有在及时、协同、技术成熟的AML/CFT体系下,稳定币生态系统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才能得到真正保障。
4. 行业努力
一些专业机构致力于推动加密行业的安全性与合规性建设,专注于为AML和CFT提供可落地、可操作的链上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
4.1 合规解决方案
专为交易所、监管机构、支付项目和DEX设计,支持:
帮助用户满足日益严格的合规要求。
4.2 链上追踪平台
可视化链上追踪平台,已被全球多家监管与执法机构采用。支持:
这些工具共同体现了行业守护去中心化金融系统秩序与安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