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独家活动: #PUBLIC创作大赛# 正式开启!
参与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 PublicAI (PUBLIC),并在 Gate广场发布你的原创内容,即有机会瓜分 4,000 枚 $PUBLIC 奖励池!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8日 10:00 – 2025年8月22日 16:00 (UTC)
📌 参与方式
在 Gate广场发布与 PublicAI (PUBLIC) 或当前 Launchpool 活动相关的原创内容
内容需不少于 100 字(可为分析、教程、创意图文、测评等)
添加话题: #PUBLIC创作大赛#
帖子需附带 Launchpool 参与截图(如质押记录、领取页面等)
🏆 奖励设置(总计 4,000 枚 $PUBLIC)
🥇 一等奖(1名):1,500 $PUBLIC
🥈 二等奖(3名):每人 500 $PUBLIC
🥉 三等奖(5名):每人 200 $PUBLIC
📋 评选标准
内容质量(相关性、清晰度、创意性)
互动热度(点赞、评论)
含有 Launchpool 参与截图的帖子将优先考虑
📄 注意事项
所有内容须为原创,严禁抄袭或虚假互动
获奖用户需完成 Gate广场实名认证
Gate 保留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全球稳定币市场升温:监管明朗化引发资本关注 科技巨头布局跨境支付
全球稳定币市场新热潮:监管态度明朗化引发资本关注
近期,随着全球监管态度逐渐明确,稳定币概念再次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数据显示,相关指数在六月中旬连续多日大幅上涨。这一繁荣景象背后,实际上是关于未来金融基础设施形态的一场分歧。在这场全球性的博弈中,一家中国互联网科技巨头正以独特的模式参与其中。
该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公开宣布,计划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目标是将全球企业间的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并将处理效率提升至10秒以内。这一宏大计划背后,是一条从解决自身业务痛点到构建全球金融网络的宏伟路线图。
从本地化战略到全球金融布局
该公司的国际业务策略强调本地化运营,包括本地电商、本地基础设施、本地员工、本地采购和本地发货,专注于品牌商品销售。这种本地化策略直接推动了其稳定币布局。
为了在全球主要市场复制"本地化"模式,公司需要为每个市场配备本地结算能力。例如,在日本需要日元稳定币,在欧洲需要欧元稳定币。这种源于业务需求的合规要求,催生了对"本地稳定币牌照"的迫切追求。稳定币网络的初期目标是为分布在全球的业务打造一个统一高效的金融操作系统。
待B2B结算网络建立后,公司计划进军C端市场,实现消费者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其稳定币支付的愿景。这一跨境消费体验的主要挑战在于传统的外汇摩擦。目前的稳定币市场高度依赖美元稳定币,非美元地区用户在支付时仍需频繁兑换币种,导致高成本和低效率。公司第一阶段构建的多币种稳定币体系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旦网络成熟,它不仅是一个内部结算工具,更将发展成为一个可编程、高效的"链上外汇市场",为全球用户提供无缝支付和即时兑换服务。
该公司的稳定币战略核心是直接针对传统贸易结算市场,以"合规"为核心竞争力,专注于服务那些对透明、高效支付方案有迫切需求的全球实体企业。这种策略与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背景高度契合,这位曾参与设计某知名支付系统的行业资深人士,一直致力于将支付技术应用于实际产业场景。
最终,当公司构建的金融网络拥有足够的流动性和信任基础时,其稳定币战略将从企业内部结算系统演变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国际稳定币结算中心"。
美国稳定币法案:模糊边界下的两种范式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构建一套不同的规则体系。备受关注的《GENIUS Act》稳定币法案近日在美国参议院以68-30的压倒性两党投票结果获得通过。
然而,这仅是监管长征的开始。该法案收到了超过100项修正案提案,其中一条备受关注的修正条款尤为关键:它建议主营业务非金融的上市公司不得发行支付型稳定币,除非获得"稳定币认证审查委员会"的全体一致同意。这一条款的最终解释权和具体实施细则将由相关监管机构决定。如果限制被严格执行,那么对于大型科技公司而言,可能需要与持牌发行商合作,而非自行发行;对于已在州级层面进行大量合规投入的现有发行商,这可能成为一道由联邦法律固化的"监管护城河"。
全球稳定币市场的发展路径
在全球稳定币市场的未来发展路径探索方面,似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由商业巨头驱动,寻求"垂直整合"的亚洲模式;另一种是由监管驱动,主流趋势是寻求"发行与分发的分离"的美国模式,但最终规则的模糊性为市场留下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一切都发生在全球货币体系变革和对传统国际支付系统依赖进行反思的宏大背景之下。某些公司的战略意图已超越单纯的商业效率考量。有公司表示支持并推动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但最终能否实现仍取决于相关监管。这种多币种的稳定币网络一旦建成,本身就是一个不依赖于美元霸权的、高效的全球贸易清算层。
因此,某些公司的布局可以被解读为一次由市场力量主导的、自下而上的人民币国际化探索。世界的目光正聚焦于此,观察这场由监管和商业共同驱动的、可能决定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形态的大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