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急跌,似是風暴來臨前的震顫。



昨日市場走勢本身成了最大焦點——納斯達克指數急跌1.4%,這一跌幅值得高度警惕。

其一,這是4月貿易關稅風波後的第二大跌幅,單日便抹去了過去近7個交易日的漲幅。其中,英偉達暴跌3.5%,直接拖累大盤。耐人尋味的是,標普500中雖有350多家公司股價漲,卻抵不過“七巨頭”的下跌之力,足見美股漲對少數科技龍頭的依賴過深。這就好比籃球比賽,全隊整體表現尚可,可核心球星突然狀態下滑,比分終究會被壓制。從日線圖來看,指數收於當日最低點附近,透露出下跌尚未終結的信號。即便這並非“大行情”的開端,未來諸多潛在“陷阱事件”也隨時可能引發真正的波動。

其二,從市場關聯度觀察,美國國債與美元走強,市場開始爭相購入“保險”——這與“風險資產普遍承壓”的邏輯相契合,意味着人們正在削減風險倉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也隨之下跌,顯然市場當下的心態是:先避險,再談未來(先賣出,再觀察後續變化)。這很像2008年的經典模式:投資者首先會做的就是“拋售風險資產”,轉而買入能“保命”的資產。這表明市場正處於“去槓杆”階段,而非單純的情緒波動。因爲加密貨幣往往是風險偏好最強的資產,一旦資金連它都要舍棄,說明確實在收緊風險敞口。

其三,若是道瓊斯指數下跌或許還好,但此次下跌的主角是“納指”。華爾街開始擔憂,這與1990年代的互聯網泡沫有些相似,彭博社的頭條甚至直接提及“泡沫”二字,如《英特爾估值飆升至互聯網泡沫時期水平》。期權市場上,已有投資者買入“災難性看跌期權”來對沖科技股風險,擔心會再有一波下跌。不過現在與2000年不同的是,美國企業盈利確實還在增長,AI投資也有真實落地。但二者的相似之處在於:估值的膨脹速度遠超盈利的兌現速度。

其四,過去一個月,納指單只股票的實際波動率比指數本身高出19個點,這是過去15年裏最極端的情況之一。市場“安靜得不太真實”:指數波動率處於極低水平,個股波動率卻在飆升,這是典型的“地震前徵兆”。

接下來,市場的走向將交由鲍尔決定。目前市場對“鴿派”的預期過滿(認爲9月必定降息,且年內還會再降一次),所以風險在於鲍尔的態度可能比預期的更不“鴿派”——只要他稍潑一點冷水,就可能引發市場震蕩。如果他的表態只是模棱兩可(中性),市場或許會“先下跌再修復”,等待下一份數據(如就業、通脹數據)來提供指引。

這並非暴風雨本身,而是暴風雨來臨前,風停雲壓的時刻。 #BTC ETF持仓破1530亿美元# #BTC#
BTC0.29%
ETH2.6%
查看原文
post-image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