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yer 推出的 InfiniSVM Devnet 引起了業界廣泛關注,其峯值達到 34 萬+ TPS 的測試環境展現了令人矚目的性能。這一突破性進展在 Solana 生態仍停留在 4,000 TPS 水平,用戶還在爲交易失敗而苦惱時顯得格外引人注目。InfiniSVM 的解決方案並非漸進式改進,而是一次性實現了性能的量級躍遷。這種顯著提升的底氣源自哪裏?首先,InfiniSVM 的信心來自行業發展的客觀現實。純軟件優化路線已接近極限,硬件加速成爲突破瓶頸的關鍵。近年來,區塊鏈性能提升主要依賴架構創新,從比特幣到以太坊的模型變革,從共識機制的演進到多層架構的探索,這些都是軟件層面的突破。然而,這條道路正變得越來越狹窄。多數高性能公鏈難以突破萬級 TPS 門檻的根本原因在於此。某些項目宣稱的高 TPS 往往只是理論值,在實際應用中難以持續發揮。這主要是由於通用硬件架構下的物理限制,如 CPU 串行處理、網路延遲和內存訪問開銷等,已成爲性能提升的最大障礙。InfiniSVM 選擇的 RDMA 硬件加速技術路線,本質上是繞過了 CPU 這個瓶頸,實現節點間直接的內存級通信。同時,引入多執行器並行處理模型,配合軟件定義網路進行實時流量優化。這些創新都是從硬件層面尋求突破,代表了行業發展的重要轉向。其次,InfiniSVM 與 Solana 虛擬機的完全兼容性爲開發者提供了極大便利。對於已在 Solana 生態深耕的開發者而言,遷移到 InfiniSVM 幾乎只需更換 RPC 端點。這種設計的商業價值不言而喻。傳統區塊鏈受限於 TPS 上限,許多應用場景只能停留在概念階段。而 InfiniSVM 的 0.01 秒確認時間爲高頻算法交易、實時遊戲狀態同步等場景提供了可能,有望突破當前 Solana 應用的局限性。再者,InfiniSVM 採用的混合共識模型試圖在性能和去中心化之間尋求平衡。日常交易通過驗證者網路快速處理,遇到爭議時以某主網作爲最終仲裁,這種"快車道+保險機制"的設計頗爲務實。然而,這種設計並非全新概念,某些項目早期設計和各種側鏈方案都有類似思路。值得注意的是,硬件加速方案勢必會提高節點運營門檻。盡管 RDMA 和 InfiniBand 技術性能強勁,但成本和技術復雜度的提升可能導致驗證節點網路面臨"中心化"風險。這種設計邏輯反映了現實考量:既然硬件加速路線難以避免驗證者網路的中心化趨勢,不如借助成熟的去中心化網路作爲最終安全保障。這相當於將"性能"和"安全"需求分層處理,InfiniSVM 專注於極致性能,而某主網則負責最終安全。需要指出的是,目前 Devnet 仍處於內部測試階段,區塊鏈狀態可能會不時重置,網路數據可能出現不穩定。這表明距離正式投入生產還有一定工程工作要完成,特別是在面對 100 萬+ TPS 極限壓力時的表現仍需驗證。總的來說,InfiniSVM 代表了區塊鏈基礎設施的重要方向轉變——從軟件優化轉向硬件加速,從理論創新轉向工程實現。Solayer 的底氣主要來自其在技術路徑上的前瞻性選擇。實時 TPS 已接近 10 萬,這一數據充分展示了硬件加速在提升區塊鏈性能方面的巨大潛力。
Solayer推出InfiniSVM Devnet 峯值TPS達34萬+ 引領區塊鏈性能新突破
Solayer 推出的 InfiniSVM Devnet 引起了業界廣泛關注,其峯值達到 34 萬+ TPS 的測試環境展現了令人矚目的性能。這一突破性進展在 Solana 生態仍停留在 4,000 TPS 水平,用戶還在爲交易失敗而苦惱時顯得格外引人注目。InfiniSVM 的解決方案並非漸進式改進,而是一次性實現了性能的量級躍遷。
這種顯著提升的底氣源自哪裏?
首先,InfiniSVM 的信心來自行業發展的客觀現實。純軟件優化路線已接近極限,硬件加速成爲突破瓶頸的關鍵。近年來,區塊鏈性能提升主要依賴架構創新,從比特幣到以太坊的模型變革,從共識機制的演進到多層架構的探索,這些都是軟件層面的突破。然而,這條道路正變得越來越狹窄。
多數高性能公鏈難以突破萬級 TPS 門檻的根本原因在於此。某些項目宣稱的高 TPS 往往只是理論值,在實際應用中難以持續發揮。這主要是由於通用硬件架構下的物理限制,如 CPU 串行處理、網路延遲和內存訪問開銷等,已成爲性能提升的最大障礙。
InfiniSVM 選擇的 RDMA 硬件加速技術路線,本質上是繞過了 CPU 這個瓶頸,實現節點間直接的內存級通信。同時,引入多執行器並行處理模型,配合軟件定義網路進行實時流量優化。這些創新都是從硬件層面尋求突破,代表了行業發展的重要轉向。
其次,InfiniSVM 與 Solana 虛擬機的完全兼容性爲開發者提供了極大便利。對於已在 Solana 生態深耕的開發者而言,遷移到 InfiniSVM 幾乎只需更換 RPC 端點。這種設計的商業價值不言而喻。傳統區塊鏈受限於 TPS 上限,許多應用場景只能停留在概念階段。而 InfiniSVM 的 0.01 秒確認時間爲高頻算法交易、實時遊戲狀態同步等場景提供了可能,有望突破當前 Solana 應用的局限性。
再者,InfiniSVM 採用的混合共識模型試圖在性能和去中心化之間尋求平衡。日常交易通過驗證者網路快速處理,遇到爭議時以某主網作爲最終仲裁,這種"快車道+保險機制"的設計頗爲務實。
然而,這種設計並非全新概念,某些項目早期設計和各種側鏈方案都有類似思路。值得注意的是,硬件加速方案勢必會提高節點運營門檻。盡管 RDMA 和 InfiniBand 技術性能強勁,但成本和技術復雜度的提升可能導致驗證節點網路面臨"中心化"風險。
這種設計邏輯反映了現實考量:既然硬件加速路線難以避免驗證者網路的中心化趨勢,不如借助成熟的去中心化網路作爲最終安全保障。這相當於將"性能"和"安全"需求分層處理,InfiniSVM 專注於極致性能,而某主網則負責最終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 Devnet 仍處於內部測試階段,區塊鏈狀態可能會不時重置,網路數據可能出現不穩定。這表明距離正式投入生產還有一定工程工作要完成,特別是在面對 100 萬+ TPS 極限壓力時的表現仍需驗證。
總的來說,InfiniSVM 代表了區塊鏈基礎設施的重要方向轉變——從軟件優化轉向硬件加速,從理論創新轉向工程實現。Solayer 的底氣主要來自其在技術路徑上的前瞻性選擇。實時 TPS 已接近 10 萬,這一數據充分展示了硬件加速在提升區塊鏈性能方面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