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lik站臺Railgun背後:折射了Web3原教旨主義的局限與Web3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級5/10/2024, 1:57:50 AM
本文探討Web3產業發展,探究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會在哪裏,並提出Web3被大規模採用所需要的產業轉變。

引言:昨天Vitalik通過參與與點評,間接的爲Railgun引流,致使其代幣價格上漲了超過190%。補充一些基本信息,Railgun算是Tornado的競品之一,通過零知識證明等密碼學算法做鏈上行爲的隱私保護,相比於Tornado,其可組合性更強,對於DeFi產品的嵌套性做的更好一些,在Tornado遭遇極大的審查壓力的時刻,扶持一個可替代的競品似乎是Vitalik這一系列行爲的初衷。這不禁讓我再次感慨他的影響力之大,但與此同時,這件事也讓我激起了一些思考。在這位“加密皇帝”的意識形態中,對抗審查與對隱私保護的偏好還是比較明顯的,然而這對於Web3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麼?又或者說在這個意識形態的指引下,真的會讓Web3變得更好麼,我並不敢十分苟同,因此我希望就這個事件展開討論,探究一下Web3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會在哪裏,究其根源我認爲有必要從究竟什麼才是Web3開始。

什麼是Web3

爲了搞清楚Web3的未來,我們必須對當前Web3的定義有一個明確而又清晰的認識,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事實上Web3爲人詬病的點就在於其概念的模糊,這雖然讓他在面對質疑時看上去有無限的辯解空間,但同時也極大的制約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因爲一個松散且模糊的定義或願景的說服力不足,不可能充分激發羣體向心力和積極性。

在閱讀了一些材料之後,我認爲發布在哈佛商業評論中的一篇文章比較詳盡且客觀的闡述了Web3的定義及發展脈絡,似乎讓我們看到了答案,而且事實上,這個概念對於從業者來說並不陌生:

Web3 uses a range of blockchain-related technologies,offers a read/write/own version of the web, in which users have a financial stake in and more control over the web communities they belong to.

這裏出現了一個關鍵的特徵,在Web3世界中,數字資產的所有權將歸還給用戶。以經典的Web2公司Twitter爲例,由於用戶所產生的數據是被平台方所擁有,平台可以利用這些數據通過advertising-driven revenue model謀取利益,但是嚴格意義上這些數據是由用戶產生的,理應爲用戶擁有,因此由此產生的利益自然是需要被用戶獲得,這也是Web3從業者批評Web2的一個通用的故事。

在這樣的敘事邏輯中,逐漸形成了對當前Web3設計原則的共識,這被記錄在Ethereum的官網中,似乎成爲了從業者的聖經:

Web3 is decentralized: instead of large swathes of the internet controlled and owned by centralized entities, ownership gets distributed amongst its builders and users.

Web3 is permissionless: everyone has equal access to participate in Web3, and no one gets excluded.

Web3 has native payments: it uses cryptocurrency for spending and sending money online instead of relying on the outdated infrastructure of banks and payment processors.

Web3 is trustless: it operates using incentives and economic mechanisms instead of relying on trusted third-parties.

然而結合當前Web3的市場現狀,我認爲其中一些原則的解釋實際上已經對Web3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制約,因此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我們鍾愛的事業了。

Web3當前的問題

盡管Web3出現的時間並不算長,卻取得了迅猛的發展,融資額日益增長,市值規模也取得了顯著的提高,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美好,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小的質疑的聲音,總結一下當前對Web3的批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這是一個充滿了欺詐、暗箱操作的危險試驗場:已經有大量的負面消息佐證了這個觀點,層出不窮的rugpull和黑客攻擊事件,圍繞着token的虛假交易,大量的釣魚網站,讓普通用戶的資產安全面臨着極大的威脅,據FTC報道,2021年初以來,加密騙局已致4.6萬人損失超10億美元,這個令人心痛的數字背後是很多原本幸福的家庭因此而背負債務,然而任何試圖對Web3企業進行監管的聲音都會讓社區充滿抵觸,同時去中心化和匿名性也從技術上增大了監管的難度;

(2)商業模式波動性極強,且不可持續,大部分企業的生命週期很短:不可否認的是,基於token的商業模式是Web3成功的關鍵,也成爲了Web3企業的標配,區別於傳統商業模式,Web3企業最直觀的收益來源大都是建立在token價值的增長上,但是從結果來看,這種盈利模型通常是不持續的;

(3)Web3基於的區塊鏈技術是昂貴的,而且對電力的浪費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批評者認爲公有區塊鏈技術是一項昂貴的技術,用戶使用這項技術通常都需要繳納一筆不小的手續費(Gas),這似乎違背了任何科技的進化路徑,而且由於ProofofWork的共識安全性是建立在對一個數學答案的暴力解答,通常這是一個高耗能的場景,每年因爲比特幣造成的電力浪費已經超過了荷蘭一年的用電量。

不得不承認的是,以上的批評是客觀存在的現象,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才會讓Web3出現了這樣的負面評價:

(1)對於permissionless的過度追求,讓Web3成爲了小朋友的祕密基地:

一種無許可的點對點電子貨幣交易系統,是一切故事的開端,去中心化和匿名性讓基於區塊鏈技術的Web3項目具備了permissionless的特性,這帶來了兩個直接效果:任何業務的開展都不需要依賴第三方的許可,同時任何用戶的參與同樣也不需要依賴第三方的許可。這看起來十分美好,因爲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依賴技術的力量戰勝了權利,我們爲大多數人提供了保護,通過技術實現了“絕對公平”,然而現實情況未必如我們預期的那樣,這個特性給大多數人帶來的還有極大的風險。

爲什麼這和我們的初衷出現了如此大的偏差,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因爲對permissionless的過度追求,讓“抗審查”成爲了Web3的政治正確,任何監管部門都成爲了我們抵制的對象,我們追求的絕對公平正在讓這個偉大的事業變成小朋友的祕密基地,因爲“抗審查”讓我們無需爲自己的任何行爲承擔任何責任。

事實上由區塊鏈技術所構建的絕對公平的成立是有條件的,它需要相關參與者對這項技術以及相關的業務模式的認知水平不能出現明顯的偏差,這個條件在早期“技術論壇”階段或許成立,但是隨着Web3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普通用戶湧入,這個條件實際上已經被打破,專家和普通用戶之間開始出現了極大的信息差,而由於對任何監管的抵觸和恐懼,讓Web3既缺乏足夠的對普通用戶的保護手段,又缺乏對惡意行爲有效的限制手段,這極大的制約了行業的發展,因爲大多數人的利益無法得到最基本的有效保護。

(2)過度的強調激勵和經濟模型卻忽視產品體驗的優化,讓Web3企業缺乏構建持續穩定盈利模式的動力,極大的影響了企業的抗市場風險能力:

在所有的Web3項目的敘事中我們不難找到對自身經濟模型濃墨重彩的描述,大部分的Web3項目的盈利模式通常構建在基於token激勵建立起來的復雜經濟模型之上,不斷出現的財富神話,也一度讓人們將這個創新視爲是對當前互聯網商業模式的重塑,然而隨着全球資產市場趨冷,劇烈波動的市值表現,以及不斷出現的Web3項目暴雷事件,正在讓這個觀點遭受極大的挑戰。

究其原因,我想是因爲這種高資金效率的盈利模式,讓很多Web3項目方在商業模式設計中過度強調激勵和經濟模型的設計,我們已經習慣了通過精巧的模式設計,創造新顧客對token的需求,通過持續不斷的購買需求將Web3企業的市值推高,而具體的經營性業務則被我們忽略或者成爲我們商業故事中的一部分,畢竟產品的研發和優化通常意味着大量時間和金錢的投入。這個現象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引發了泡沫經濟,催生了大量的“紙牌屋”企業,而沒有具有競爭力的實體業務支撐的高市值通常是難以爲繼的,從而讓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變得極弱。

(3)Web3項目的信任建立方式過度依賴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技術特性,短期內無法提供和傳統Web2項目類似的使用體驗:

由於Web3項目構建在區塊鏈上,因此區塊鏈技術的性能極大的影響了Web3項目技術上的承載上限,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受制於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高耗能、高成本、高延遲成爲了Web3項目的特徵,這極大的影響了Web3的發展。值得慶幸的是,現如今我們已經看到了例如POS、Layer2、Sharding等很多圍繞着效能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我相信要不了多久,這些的刻板印象將會得到極大的扭轉。

然而似乎總是存在一種聲音,對這些技術方案提出一定的質疑,這些質疑的根源都在於他們認爲這些技術方案大都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去中心化程度,從而導致可信度的下降。這樣的批評通常來自於“右翼技術極客”,他們認爲只有Bitcoin的POW才可能帶來終極信任,雖然這看起來是一個保守的觀點,但也折射出來當前基於區塊鏈的Web3項目建立信任的方式似乎過度依賴了技術,這不免會讓Web3未來的想象力產生了影響,因此如何找到更多的信任建立方式,突破技術發展的限制,是我們的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Web3的未來發展方向

讓我們重新以客觀和理性視角審視Web3行業,圍繞着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似乎變得明朗了:

(1)確定一個明確和具體的Web3願景,提煉Web3最有價值的特點並加以發揚

Web3行業目前還處在早期,像一個孩子一樣,行業的發展是需要有意義的,正確的引導才可以茁壯成長,爲了爲行業發展提供更良好的引導,我們需要對Web3的願景做更全面和具體的論述。

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爲Web3的願景是它旨在打造一個更加美好、公平的互聯網。然而這樣一個模糊的願景並沒有告訴我們什麼是更美好、公平的互聯網,以及具體實現的路徑,以至於人們已經逐漸將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和公平、美好之前畫了等號,這是一個狹隘的。

我認爲Web3不應該被狹義的理解爲試圖用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完全替代現有主流的互聯網技術架構,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只是Web3行業廣泛採用的區塊鏈的技術特徵,但是這不應該成爲限制我們想象力的枷鎖,是時候重新思考Web3帶給我們真正的價值是什麼了,我認爲以下幾點似乎更加的具有代表性:

低成本的信任引導:

通過觀察一些成功的Web3業務方向,不難發現一個特點,無論貨幣,還是金融,這些業務在Web3出現之前大都是由國家或超級企業所壟斷的,因爲這些業務的開展通常需要極強的信任背書,而Web3可以在短時間內涉及這些領域並取得不錯的成績,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利用技術的力量,創建了一種全新的信任建立範式,極大的降低了信任引導的成本。這個特徵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讓Web3的業務創新範圍變得更廣,將對一些原本高門檻的業務進行創新的權利下沉到了更廣的用戶羣體中,這是Web3帶給我們的最底層的價值。

可驗證的交互體驗:

在搞清楚Web3的底層價值後,我們需要思考Web3產品相比於其他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是什麼,這將影響我們的產品設計思路和市場推廣策略。我認爲Web3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是它可以給用戶一種可以被驗證的交互體驗,我們知道區塊鏈的一個技術特性是這個系統中維護的一切數據和操作都是不可被篡改,且公開透明,這讓Web3產品可以向用戶證明,或者用戶有理由相信,在Web3產品中的一切行爲和結果都是可以被驗證的。因此在一些需要“自證清白”且質疑度高的場景下,Web3產品將會更具有競爭優勢。

創新且靈活的商業模式:

無論是基於Token激勵的經濟模型,還是基於DAO的模型模型,都向我們展示了Web3在商業模式上極強的延展性,正是建立在可驗證這個基礎前提上,我們有了在更多不同利益相關羣體實現有序協作的能力,就像A16Z合夥人Chris Dixon所說的那樣,Web3.0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可以讓各方參與者在不同時期均能做出貢獻的同時保證自身的利益。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經過總結,一個明確的Web3願景漸漸浮現出來:

Web3通過一系列區塊鏈相關技術,旨在創建一種以“低成本的信任引導、可驗證的交互體驗和創新且靈活的商業模式”爲特徵的業務設計範式,實現對現有Web應用的補充。

(2)探索多維度信任建立方式,拓展業務範圍,實現新一輪增長

雖然降低信任成本是Web3講故事的人敘事的核心,但是當前單純以技術作爲唯一的信任來源的解決方案相比於傳統中心化機制,信任成本反而過高,歸根到底是因爲這種信任建立方式之於普通用戶的認知成本過高,而普通用戶才是Web3下一步發展的土壤,因此我們需要找到出了技術以外,更多維度的信任建立方式,通過保護普通用戶權益的方式,拓展業務範圍,實現更長遠的突破。

在這樣的結論支持下,我們似乎可以抱着更開放和柔和的態度,面對那些看起來有些違背“去中心化”原則的方式,爲了Web3更長遠的發展,適當的放棄作爲“技術極客”的執念和理想主義。以監管爲例,我們要做的不是如何盡可能的回避它,而是要討論如何引導監管邊界的確定,使得其對Web3行業發展更好。在探索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願景的確立就顯得尤爲重要了,我認爲只要建立在不違背上述三個Web3行業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任何對於創新和普通用戶權益的保護的方式將將給Web3帶來新一輪增長的動力。

(3)穩定的經營性營收,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高效且可持續的Web3商業模式

我認爲我們需要承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企業組織依然是推動Web3發展的主體單元,因爲目前基於DAO的治理模式的決策和執行效率明顯弱於中心化商業機構,因此我們將面臨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如何在Web3企業、用戶和相關利益者之間建立更高效且可持續的利益分配及管理模式,這決定了Web3未來發展的上限。

當前我們似乎達成了一個共識,大多數Web3企業的收入來源於一部分被鎖定且隨時間解鎖的Token的所有權。然而這樣的方式或許已經展示了它的局限性,我們可以在Web3企業的財務報表中發找到答案,通常Web3企業具有極高的非經營性收益,經營性收益十分少。這是因爲我們已經習慣了讓渡企業的經營性收益,通過這部分資金刺激Token的高成長性,進而維持更高的非經營性收益的範式。

而這或許是問題的根源,對非經營性收益的過度依賴,一方面很容易讓企業陷入只聚焦於Token價格的刺激,從而忽略對產品本身的優化迭代,讓企業應對資本市場波動的風險抗性變得很差,另一方面,伴隨着Token的釋放進程,項目的所有權逐漸向社區轉移,這將非常容易使企業的產品發展規劃陷入短期主義的陷阱中,因爲無法向企業提供持續的激勵。

綜上所述,我認爲Web3企業在商業模式的設計中,仍然需要爲企業保留一個穩定的持續的經營性營收帶來的現金流,這或許會爲Web3帶來更長遠且可持續的發展。

結語

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變革和機會的十字路口中,因此回歸平靜,重新審視我們所熱愛的事業,我們會找到屬於我們的榮光。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PANews],著作權歸屬原作者[Web3Mario],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系Gate Learn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復制、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Vitalik站臺Railgun背後:折射了Web3原教旨主義的局限與Web3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級5/10/2024, 1:57:50 AM
本文探討Web3產業發展,探究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會在哪裏,並提出Web3被大規模採用所需要的產業轉變。

引言:昨天Vitalik通過參與與點評,間接的爲Railgun引流,致使其代幣價格上漲了超過190%。補充一些基本信息,Railgun算是Tornado的競品之一,通過零知識證明等密碼學算法做鏈上行爲的隱私保護,相比於Tornado,其可組合性更強,對於DeFi產品的嵌套性做的更好一些,在Tornado遭遇極大的審查壓力的時刻,扶持一個可替代的競品似乎是Vitalik這一系列行爲的初衷。這不禁讓我再次感慨他的影響力之大,但與此同時,這件事也讓我激起了一些思考。在這位“加密皇帝”的意識形態中,對抗審查與對隱私保護的偏好還是比較明顯的,然而這對於Web3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麼?又或者說在這個意識形態的指引下,真的會讓Web3變得更好麼,我並不敢十分苟同,因此我希望就這個事件展開討論,探究一下Web3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會在哪裏,究其根源我認爲有必要從究竟什麼才是Web3開始。

什麼是Web3

爲了搞清楚Web3的未來,我們必須對當前Web3的定義有一個明確而又清晰的認識,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事實上Web3爲人詬病的點就在於其概念的模糊,這雖然讓他在面對質疑時看上去有無限的辯解空間,但同時也極大的制約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因爲一個松散且模糊的定義或願景的說服力不足,不可能充分激發羣體向心力和積極性。

在閱讀了一些材料之後,我認爲發布在哈佛商業評論中的一篇文章比較詳盡且客觀的闡述了Web3的定義及發展脈絡,似乎讓我們看到了答案,而且事實上,這個概念對於從業者來說並不陌生:

Web3 uses a range of blockchain-related technologies,offers a read/write/own version of the web, in which users have a financial stake in and more control over the web communities they belong to.

這裏出現了一個關鍵的特徵,在Web3世界中,數字資產的所有權將歸還給用戶。以經典的Web2公司Twitter爲例,由於用戶所產生的數據是被平台方所擁有,平台可以利用這些數據通過advertising-driven revenue model謀取利益,但是嚴格意義上這些數據是由用戶產生的,理應爲用戶擁有,因此由此產生的利益自然是需要被用戶獲得,這也是Web3從業者批評Web2的一個通用的故事。

在這樣的敘事邏輯中,逐漸形成了對當前Web3設計原則的共識,這被記錄在Ethereum的官網中,似乎成爲了從業者的聖經:

Web3 is decentralized: instead of large swathes of the internet controlled and owned by centralized entities, ownership gets distributed amongst its builders and users.

Web3 is permissionless: everyone has equal access to participate in Web3, and no one gets excluded.

Web3 has native payments: it uses cryptocurrency for spending and sending money online instead of relying on the outdated infrastructure of banks and payment processors.

Web3 is trustless: it operates using incentives and economic mechanisms instead of relying on trusted third-parties.

然而結合當前Web3的市場現狀,我認爲其中一些原則的解釋實際上已經對Web3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制約,因此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我們鍾愛的事業了。

Web3當前的問題

盡管Web3出現的時間並不算長,卻取得了迅猛的發展,融資額日益增長,市值規模也取得了顯著的提高,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美好,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小的質疑的聲音,總結一下當前對Web3的批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這是一個充滿了欺詐、暗箱操作的危險試驗場:已經有大量的負面消息佐證了這個觀點,層出不窮的rugpull和黑客攻擊事件,圍繞着token的虛假交易,大量的釣魚網站,讓普通用戶的資產安全面臨着極大的威脅,據FTC報道,2021年初以來,加密騙局已致4.6萬人損失超10億美元,這個令人心痛的數字背後是很多原本幸福的家庭因此而背負債務,然而任何試圖對Web3企業進行監管的聲音都會讓社區充滿抵觸,同時去中心化和匿名性也從技術上增大了監管的難度;

(2)商業模式波動性極強,且不可持續,大部分企業的生命週期很短:不可否認的是,基於token的商業模式是Web3成功的關鍵,也成爲了Web3企業的標配,區別於傳統商業模式,Web3企業最直觀的收益來源大都是建立在token價值的增長上,但是從結果來看,這種盈利模型通常是不持續的;

(3)Web3基於的區塊鏈技術是昂貴的,而且對電力的浪費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批評者認爲公有區塊鏈技術是一項昂貴的技術,用戶使用這項技術通常都需要繳納一筆不小的手續費(Gas),這似乎違背了任何科技的進化路徑,而且由於ProofofWork的共識安全性是建立在對一個數學答案的暴力解答,通常這是一個高耗能的場景,每年因爲比特幣造成的電力浪費已經超過了荷蘭一年的用電量。

不得不承認的是,以上的批評是客觀存在的現象,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才會讓Web3出現了這樣的負面評價:

(1)對於permissionless的過度追求,讓Web3成爲了小朋友的祕密基地:

一種無許可的點對點電子貨幣交易系統,是一切故事的開端,去中心化和匿名性讓基於區塊鏈技術的Web3項目具備了permissionless的特性,這帶來了兩個直接效果:任何業務的開展都不需要依賴第三方的許可,同時任何用戶的參與同樣也不需要依賴第三方的許可。這看起來十分美好,因爲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依賴技術的力量戰勝了權利,我們爲大多數人提供了保護,通過技術實現了“絕對公平”,然而現實情況未必如我們預期的那樣,這個特性給大多數人帶來的還有極大的風險。

爲什麼這和我們的初衷出現了如此大的偏差,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因爲對permissionless的過度追求,讓“抗審查”成爲了Web3的政治正確,任何監管部門都成爲了我們抵制的對象,我們追求的絕對公平正在讓這個偉大的事業變成小朋友的祕密基地,因爲“抗審查”讓我們無需爲自己的任何行爲承擔任何責任。

事實上由區塊鏈技術所構建的絕對公平的成立是有條件的,它需要相關參與者對這項技術以及相關的業務模式的認知水平不能出現明顯的偏差,這個條件在早期“技術論壇”階段或許成立,但是隨着Web3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普通用戶湧入,這個條件實際上已經被打破,專家和普通用戶之間開始出現了極大的信息差,而由於對任何監管的抵觸和恐懼,讓Web3既缺乏足夠的對普通用戶的保護手段,又缺乏對惡意行爲有效的限制手段,這極大的制約了行業的發展,因爲大多數人的利益無法得到最基本的有效保護。

(2)過度的強調激勵和經濟模型卻忽視產品體驗的優化,讓Web3企業缺乏構建持續穩定盈利模式的動力,極大的影響了企業的抗市場風險能力:

在所有的Web3項目的敘事中我們不難找到對自身經濟模型濃墨重彩的描述,大部分的Web3項目的盈利模式通常構建在基於token激勵建立起來的復雜經濟模型之上,不斷出現的財富神話,也一度讓人們將這個創新視爲是對當前互聯網商業模式的重塑,然而隨着全球資產市場趨冷,劇烈波動的市值表現,以及不斷出現的Web3項目暴雷事件,正在讓這個觀點遭受極大的挑戰。

究其原因,我想是因爲這種高資金效率的盈利模式,讓很多Web3項目方在商業模式設計中過度強調激勵和經濟模型的設計,我們已經習慣了通過精巧的模式設計,創造新顧客對token的需求,通過持續不斷的購買需求將Web3企業的市值推高,而具體的經營性業務則被我們忽略或者成爲我們商業故事中的一部分,畢竟產品的研發和優化通常意味着大量時間和金錢的投入。這個現象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引發了泡沫經濟,催生了大量的“紙牌屋”企業,而沒有具有競爭力的實體業務支撐的高市值通常是難以爲繼的,從而讓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變得極弱。

(3)Web3項目的信任建立方式過度依賴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技術特性,短期內無法提供和傳統Web2項目類似的使用體驗:

由於Web3項目構建在區塊鏈上,因此區塊鏈技術的性能極大的影響了Web3項目技術上的承載上限,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受制於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高耗能、高成本、高延遲成爲了Web3項目的特徵,這極大的影響了Web3的發展。值得慶幸的是,現如今我們已經看到了例如POS、Layer2、Sharding等很多圍繞着效能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我相信要不了多久,這些的刻板印象將會得到極大的扭轉。

然而似乎總是存在一種聲音,對這些技術方案提出一定的質疑,這些質疑的根源都在於他們認爲這些技術方案大都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去中心化程度,從而導致可信度的下降。這樣的批評通常來自於“右翼技術極客”,他們認爲只有Bitcoin的POW才可能帶來終極信任,雖然這看起來是一個保守的觀點,但也折射出來當前基於區塊鏈的Web3項目建立信任的方式似乎過度依賴了技術,這不免會讓Web3未來的想象力產生了影響,因此如何找到更多的信任建立方式,突破技術發展的限制,是我們的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Web3的未來發展方向

讓我們重新以客觀和理性視角審視Web3行業,圍繞着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似乎變得明朗了:

(1)確定一個明確和具體的Web3願景,提煉Web3最有價值的特點並加以發揚

Web3行業目前還處在早期,像一個孩子一樣,行業的發展是需要有意義的,正確的引導才可以茁壯成長,爲了爲行業發展提供更良好的引導,我們需要對Web3的願景做更全面和具體的論述。

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爲Web3的願景是它旨在打造一個更加美好、公平的互聯網。然而這樣一個模糊的願景並沒有告訴我們什麼是更美好、公平的互聯網,以及具體實現的路徑,以至於人們已經逐漸將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和公平、美好之前畫了等號,這是一個狹隘的。

我認爲Web3不應該被狹義的理解爲試圖用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完全替代現有主流的互聯網技術架構,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只是Web3行業廣泛採用的區塊鏈的技術特徵,但是這不應該成爲限制我們想象力的枷鎖,是時候重新思考Web3帶給我們真正的價值是什麼了,我認爲以下幾點似乎更加的具有代表性:

低成本的信任引導:

通過觀察一些成功的Web3業務方向,不難發現一個特點,無論貨幣,還是金融,這些業務在Web3出現之前大都是由國家或超級企業所壟斷的,因爲這些業務的開展通常需要極強的信任背書,而Web3可以在短時間內涉及這些領域並取得不錯的成績,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利用技術的力量,創建了一種全新的信任建立範式,極大的降低了信任引導的成本。這個特徵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讓Web3的業務創新範圍變得更廣,將對一些原本高門檻的業務進行創新的權利下沉到了更廣的用戶羣體中,這是Web3帶給我們的最底層的價值。

可驗證的交互體驗:

在搞清楚Web3的底層價值後,我們需要思考Web3產品相比於其他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是什麼,這將影響我們的產品設計思路和市場推廣策略。我認爲Web3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是它可以給用戶一種可以被驗證的交互體驗,我們知道區塊鏈的一個技術特性是這個系統中維護的一切數據和操作都是不可被篡改,且公開透明,這讓Web3產品可以向用戶證明,或者用戶有理由相信,在Web3產品中的一切行爲和結果都是可以被驗證的。因此在一些需要“自證清白”且質疑度高的場景下,Web3產品將會更具有競爭優勢。

創新且靈活的商業模式:

無論是基於Token激勵的經濟模型,還是基於DAO的模型模型,都向我們展示了Web3在商業模式上極強的延展性,正是建立在可驗證這個基礎前提上,我們有了在更多不同利益相關羣體實現有序協作的能力,就像A16Z合夥人Chris Dixon所說的那樣,Web3.0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可以讓各方參與者在不同時期均能做出貢獻的同時保證自身的利益。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經過總結,一個明確的Web3願景漸漸浮現出來:

Web3通過一系列區塊鏈相關技術,旨在創建一種以“低成本的信任引導、可驗證的交互體驗和創新且靈活的商業模式”爲特徵的業務設計範式,實現對現有Web應用的補充。

(2)探索多維度信任建立方式,拓展業務範圍,實現新一輪增長

雖然降低信任成本是Web3講故事的人敘事的核心,但是當前單純以技術作爲唯一的信任來源的解決方案相比於傳統中心化機制,信任成本反而過高,歸根到底是因爲這種信任建立方式之於普通用戶的認知成本過高,而普通用戶才是Web3下一步發展的土壤,因此我們需要找到出了技術以外,更多維度的信任建立方式,通過保護普通用戶權益的方式,拓展業務範圍,實現更長遠的突破。

在這樣的結論支持下,我們似乎可以抱着更開放和柔和的態度,面對那些看起來有些違背“去中心化”原則的方式,爲了Web3更長遠的發展,適當的放棄作爲“技術極客”的執念和理想主義。以監管爲例,我們要做的不是如何盡可能的回避它,而是要討論如何引導監管邊界的確定,使得其對Web3行業發展更好。在探索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願景的確立就顯得尤爲重要了,我認爲只要建立在不違背上述三個Web3行業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任何對於創新和普通用戶權益的保護的方式將將給Web3帶來新一輪增長的動力。

(3)穩定的經營性營收,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高效且可持續的Web3商業模式

我認爲我們需要承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企業組織依然是推動Web3發展的主體單元,因爲目前基於DAO的治理模式的決策和執行效率明顯弱於中心化商業機構,因此我們將面臨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如何在Web3企業、用戶和相關利益者之間建立更高效且可持續的利益分配及管理模式,這決定了Web3未來發展的上限。

當前我們似乎達成了一個共識,大多數Web3企業的收入來源於一部分被鎖定且隨時間解鎖的Token的所有權。然而這樣的方式或許已經展示了它的局限性,我們可以在Web3企業的財務報表中發找到答案,通常Web3企業具有極高的非經營性收益,經營性收益十分少。這是因爲我們已經習慣了讓渡企業的經營性收益,通過這部分資金刺激Token的高成長性,進而維持更高的非經營性收益的範式。

而這或許是問題的根源,對非經營性收益的過度依賴,一方面很容易讓企業陷入只聚焦於Token價格的刺激,從而忽略對產品本身的優化迭代,讓企業應對資本市場波動的風險抗性變得很差,另一方面,伴隨着Token的釋放進程,項目的所有權逐漸向社區轉移,這將非常容易使企業的產品發展規劃陷入短期主義的陷阱中,因爲無法向企業提供持續的激勵。

綜上所述,我認爲Web3企業在商業模式的設計中,仍然需要爲企業保留一個穩定的持續的經營性營收帶來的現金流,這或許會爲Web3帶來更長遠且可持續的發展。

結語

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變革和機會的十字路口中,因此回歸平靜,重新審視我們所熱愛的事業,我們會找到屬於我們的榮光。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PANews],著作權歸屬原作者[Web3Mario],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系Gate Learn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復制、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Lancez-vous
Inscrivez-vous et obtenez un bon de
100$
!
It seems that you are attempting to access our services from a Restricted Location where Gate.io is unable to provide services.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cause. Currently,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Cambodia, Cuba, Iran, North Korea and so on.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please refer to the User Agreement. Should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uppo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