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C Thunderbolt 是一項旨在提升比特幣性能的試驗性協議升級,已於 2025 年 4 月 15 日Nubit團隊的獨立測試環境中運行,但與比特幣主網無關。
Thunderbolt 引入了 UTXO Bundling 與 OP_CAT 等軟分叉提案,旨在提升交易速度與網路吞吐能力,同時增強比特幣的可編程性。其核心目標是提高比特幣的交易效率,並爲 DeFi、智能合約等復雜應用提供技術基礎。
此外,Thunderbolt 還試圖緩解比特幣在可擴展性方面的長期瓶頸,使其更好地支持高頻交易和多樣化的鏈上應用場景。
Nubit由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Yu Feng 創立,2024年完成了兩輪融資。
首先在3月26日成功完成了300萬美元的Pre種子輪融資,隨後在6月5日通過Polychain Capital領投、Nomad Capital、Spartan Group等多家機構跟投,順利完成8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使得總融資額達到1200萬美元。
這些資金將用於支持 Nubit 構建安全、可擴展的數據可用性(DA)層,進一步推動其在AI、SocialFi、GameFi等多鏈生態應用中的發展。
在區塊鏈技術中,分叉是指區塊鏈網路因規則或協議的變化而分裂爲不同的鏈。分叉分爲硬分叉和軟分叉兩種。
硬分叉會導致新舊節點不兼容,可能產生新的區塊鏈,而軟分叉則是向後兼容的,舊節點仍然可以驗證新規則下的區塊,但新功能僅對升級後的節點可用。
比特幣的軟分叉通常用於優化網路性能、提升安全性或引入新功能。Thunderbolt 軟分叉由Nubit 團隊推動,嘗試希望解決比特幣網路在交易速度、可編程性和資產發行等方面的瓶頸,同時保持比特幣的核心去中心化理念。
Thunderbolt 軟分叉引入了兩項關鍵技術:UTXO Bundling 與 OP_CAT,旨在嘗試提升比特幣網路的功能性與擴展性。
不過,這兩項技術仍處於提案或實驗階段,尚未被比特幣主網採納。目前,Thunderbolt 僅在 Nubit 團隊自建的測試環境中運行。
據宣傳,UTXO(未花費交易輸出)是比特幣交易模型的核心,每筆交易都會消耗舊的 UTXO 並生成新的 UTXO。隨着交易量上升,UTXO 集不斷膨脹,導致節點的存儲與驗證成本顯著增加。
UTXO Bundling 通過優化交易結構,將多個 UTXO “打包”處理,減少鏈上數據冗餘,從而提升交易效率、降低手續費,並增強網路吞吐能力。
據稱,Thunderbolt 網路的交易速度較傳統比特幣提升近 10 倍,爲高頻交易和大規模鏈上應用提供了可能性。但這一性能尚未被獨立驗證,仍需進一步觀察與審慎評估。另外,該技術尚無正式BIP編號,僅爲Nubit團隊的實驗性提案。
來源: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u/utxo.asp
OP_CAT 是一種腳本操作碼,允許將兩個數據片段拼接在一起。盡管 OP_CAT 在比特幣早期版本中存在,但由於潛在的安全風險(如:可能導致的堆棧溢出攻擊)。
2010 年,OP_CAT 因安全風險(如堆棧溢出攻擊)被禁用,其重新引入需廣泛社區共識。Thunderbolt 軟分叉嘗試重新引入並優化了 OP_CAT,嘗試爲比特幣帶來了原生可編程性。
軟分叉方案嘗試通過 OP_CAT,比特幣腳本可以實現更復雜的邏輯,例如鏈上原生資產發行、交易加選(transaction introspection)以及智能合約部署。
如果成功,將意味着開發者可以在比特幣區塊鏈上構建更豐富的去中心化應用( DApps ),如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或非同質化代幣(NFT)平台,從而擴展比特幣的應用場景。
以下是比特幣操作碼演化的時間表,概述了從2010年起,特別是 OP_CAT 等操作碼的禁用與重啓提案的關鍵事件、社區共識變化以及技術影響。該表格展示了比特幣腳本語言的演進歷程,體現了從初期的中心化治理到如今去中心化治理的轉變,及其對比特幣功能性和智能合約能力的影響。
通過這些關鍵節點,社區對於安全性、擴展性以及創新技術的需求逐漸形成共識,推動了比特幣腳本操作碼的逐步恢復與改進。
Bitcoin Thunderbolt 是一次由 Nubit 團隊發起的實驗性嘗試,旨在通過軟分叉擴展比特幣主網的性能與可編程性。需要明確的是,Thunderbolt 當前並非比特幣主鏈的共識升級,而是團隊在獨立測試環境中部署的實驗網路,未獲得核心開發者、礦工或節點的廣泛共識支持。
該項目引入 UTXO Bundling 技術以提升交易吞吐量、降低鏈上成本,同時嘗試重新啓用已廢棄的 OP_CAT 操作碼,增強腳本系統的邏輯表達能力,爲原生 DeFi 與智能合約鋪路。
在資產層面,Thunderbolt 整合了 BRC-20、Runes 和 Ordinals 等協議,提出統一資產管理框架 Goldinals;同時,在測試網絡中推出鏈上自動做市機制 BitMM,探索無需信任的原生資產流動性解決方案。
盡管 Thunderbolt 展示了對比特幣功能性的擴展想象,但其整體仍處早期階段,尚未進入比特幣主網的正式流程,實際影響力仍有待社區共識與時間的進一步檢驗。
要參與 Bitcoin Thunderbolt 生態,您可以根據角色採取以下行動:
普通用戶:
獲取邀請碼(Boosting Code):通過 @nubit_org 的 Discord 或 X 活動(如 @trackoor 的 DM)申請。
使用支持的錢包(如UniSat wallet、 OKX Wallet)訪問網路,體驗 BTC 接收、發送或資產打包。用戶需要注意測試網絡的風險,使用非主網錢包可能涉及實驗性功能,建議謹慎操作。
關注 @nubit_org 的更新,參與社區活動以獲取獎勵。
開發者:
訪問 Nubits 的 GitHub 或文檔,學習如何基於 OP_CAT 和 UTXO Bundling 開發 dApps 或 DeFi 協議。
加入 Discord 社區,與其他開發者協作。
機構(如銀行或企業):
聯系 Nubit 或類似銀行的合作夥伴,探索代幣化資產、跨境支付或 RWA 集成。
利用 Thunderbolt 的高效率和可編程性,開發定制化金融解決方案。
來源:https://x.com/aiqiqi77/status/1912173206791737432
Bitcoin Thunderbolt 作爲一種實驗性鏈上擴容方案,通過 UTXO Bundling 和 OP_CAT 軟分叉提升交易速度和可編程性,宣稱比傳統比特幣快 10 倍,適合 DeFi 和鏈上資產管理,兼顧高去中心化。
相比之下,閃電網絡專注於鏈下微支付,吞吐量高但管理復雜;側鏈如 Rootstock 和 Liquid 支持智能合約但去中心化程度低;Drivechain 和 Hacash 提供創新的多層擴展但普及度低;Ordinals 更偏向資產發行而非擴容。
Thunderbolt 在性能與去中心化之間尋求平衡,但實際效果和社區接受度尚待驗證,適合追求鏈上功能擴展的用戶。
盡管 Thunderbolt 軟分叉帶來了諸多好處,但其部署和應用也可能面臨一些挑戰:
尚處實驗階段:UTXO Bundling 和 OP_CAT 目前仍處於提案或測試階段。OP_CAT 僅爲 BIP-347 草案,UTXO Bundling 尚無 BIP 編號。Thunderbolt 僅在其自建環境中運行,尚未與比特幣主網接軌。
擴展性挑戰:盡管 Thunderbolt 宣稱交易速度可提升至比特幣主網的 10 倍,但鏈上優化可能增加節點的帶寬與存儲負擔。在高交易量場景下,可能影響網路同步效率,帶來擴展性風險。
開發生態不足:即便 OP_CAT 最終被採納,想要支持復雜 dApps 與 DeFi 協議(如 BitMM),仍需健全的開發工具鏈與文檔支持。當前生態尚不成熟,構建活躍的開發者社區仍具挑戰。
社區接受度:比特幣社區對協議變更持謹慎態度,擔心安全性和去中心化受損。Thunderbolt 需說服礦工、節點運營者和用戶支持軟分叉,歷史上的分叉爭議(如 Bitcoin Cash)表明社區分裂是風險。
來源: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ch/history-bitcoin-hard-forks/
用戶參與門檻:參與 Thunderbolt 需通過邀請碼(Boosting Code),限制了普通用戶接入。競爭激烈的邀請機制(如 @nubit_org 的 Discord 活動)可能降低市場普及率,影響用戶基礎擴張。
競爭壓力:Thunderbolt 需與現有二層解決方案(如閃電網絡)和以太坊等可編程區塊鏈競爭。其鏈上優化和 DeFi 功能(如 BitMM)需證明優於競爭對手,才能吸引用戶和開發者。
監管審查壓力:Thunderbolt 僅在匯豐的內部簡報中被提及,並無公開聲明或官方合作確認。一旦對外宣稱合作,可能引發全球監管機構關注,尤其在對加密貨幣監管嚴格的地區。滿足 KYC/AML 等合規要求也將顯著增加運營復雜性。
跨境合規挑戰:Thunderbolt 若涉及跨境支付與資產代幣化,需應對各國不同的金融監管體系。在全球範圍內協調合規標準,是實現規模化應用的關鍵難題。
機構整合風險:若傳統金融機構未來深度參與,可能要求 Thunderbolt 遵守更高的合規標準,如數據保護、交易透明度等。這類要求可能與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原則存在衝突,影響其生態擴展路徑。
比特幣網路自2015年以來圍繞擴容與技術升級展開多次分叉嘗試,分爲軟分叉(Soft Fork)與硬分叉(Hard Fork)兩類:
軟分叉爲向後兼容的規則收緊,通常通過社區共識逐步激活,不會造成鏈分裂;
硬分叉爲非兼容的規則更改,若無廣泛共識,易導致網路分裂和新鏈誕生。
本表格梳理了2015至2023年期間的主要比特幣分叉事件,按時間、類型、背景、社區接受度與影響進行總結,旨在幫助理解比特幣治理演進與共識機制的發展路徑。
SegWit(隔離見證,BIP 141)於2017年8月24日通過軟分叉激活,其激活率曲線反映了比特幣社區在2016-2017年間協調與衝突的動態。
以下是對 2017 年 SegWit 激活率曲線的詳細分析,基於歷史數據和社區事件,結合礦池信號支持的背景。
來源:https://github.com/bitcoin/bips/blob/master/bip-0141.mediawiki
自 2009 年發布 Bitcoin Core 0.1 起,比特幣經歷了從簡單的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向支持智能合約與隱私增強功能的去中心化網路演進。其技術進步主要通過社區推動的比特幣改進提案(BIP)及 Bitcoin Core 升級實現,涵蓋共識機制、腳本系統、擴展性、安全性等多個方面。
下表梳理了從 Bitcoin Core 0.1 到 2021 年 Taproot 升級的關鍵技術節點,簡明展示比特幣協議的發展脈絡及各階段對網路功能與用戶體驗的提升。
來源:https://bitcoinops.org/en/topics/taproot/
增強可編程性:若 OP_CAT 成功上線,將大幅提升比特幣腳本系統的表達能力,支持更復雜的條件邏輯與智能合約,實現鏈上 AMM(BitMM)、去中心化身份(BitVisa)等原生應用。未來有望催生借貸協議、穩定幣、NFT 平台等,進一步拓展比特幣的功能邊界。
提升擴展性:若 UTXO Bundling 被採納,交易確認時間有望縮短至秒級(目標 2.897 秒),可滿足微支付、鏈上金融等高頻率、高吞吐量場景的需求。
激發開發生態:借助 Nubit 提供的工具鏈、文檔與社區支持(如 GitHub、Discord),若 Thunderbolt 最終部署至主網,或將吸引更多開發者參與比特幣生態,推動豐富的 DeFi 與 Web3 應用建設,縮小與以太坊生態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若 OP_CAT 未獲社區支持,Thunderbolt 可能將局限於測試網絡,影響力有限。鑑於比特幣協議變更需極高的安全性與廣泛共識,短期內新提案被正式採納的可能性較低。
來源:https://github.com/RiemaLabs
主流金融整合:如果能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加入(如摩根大通),將推動 Thunderbolt 在代幣化資產、跨境支付和 RWA(現實世界資產)市場的應用。
用戶基礎擴張:隨着邀請碼機制優化(如更廣泛的社區活動)和錢包集成( gate.io、OKX),Thunderbolt 有望降低參與門檻,吸引散戶和機構用戶,構建活躍的用戶生態。
監管友好生態:Thunderbolt 如果能獲得與銀行等傳統機構的合作,開發符合 KYC/AML 標準的解決方案(如 BitVisa 的鏈上身分驗證),滿足全球監管要求,增強主流金融的信任。
全球合規框架:未來如果實現與國際項目(如 Project Agora)協作,建立跨境支付和代幣化資產的合規標準,或許將促進比特幣在合法金融系統中的整合。
來源:https://www.bis.org/about/bisih/topics/fmis/agora.htm
Bitcoin Thunderbolt 是一項充滿探索精神的實驗,代表了對比特幣性能與可編程性未來路徑的大膽設想。
在比特幣誕生十五年後,基礎協議雖然以穩健著稱,但也面臨交易吞吐量有限、腳本系統受限等結構性瓶頸。Thunderbolt 的提出,正是對這一現狀的回應與突破嘗試。
Thunderbolt 通過引入一系列具有爭議但富有潛力的軟分叉提案,構建了一個更具擴展性與表達力的執行模型。提案或許能夠提高鏈上交易效率,爲構建更復雜的鏈上邏輯打下基礎,使 DeFi、NFT、鏈上資產發行與跨鏈通信等場景在比特幣生態內原生實現成爲可能。
目前,Thunderbolt 僅部署於 Nubit 自建的測試網絡中,並未獲得比特幣主網社區的廣泛共識。按照比特幣核心開發的治理慣例,所有共識規則的變更均需通過 BIP(Bitcoin Improvement Proposal)流程逐步推進,並經歷長時間的社區討論、測試與最終激活。
截至 2025 年,比特幣主鏈尚無任何新的共識規則被採納與執行,顯示出社區對協議變更仍持極爲謹慎的態度。在這樣的背景下,Thunderbolt 想要作爲正式升級路徑進入主網,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盡管如此,Thunderbolt 的提出已爲比特幣的未來擴展性打開了新的討論空間,吸引了開發者與研究者重新思考“可編程比特幣”的可能性。無論最終是否被採納,其理念和技術實驗都將在比特幣演進史上留下重要一筆。
BTC Thunderbolt 是一項旨在提升比特幣性能的試驗性協議升級,已於 2025 年 4 月 15 日Nubit團隊的獨立測試環境中運行,但與比特幣主網無關。
Thunderbolt 引入了 UTXO Bundling 與 OP_CAT 等軟分叉提案,旨在提升交易速度與網路吞吐能力,同時增強比特幣的可編程性。其核心目標是提高比特幣的交易效率,並爲 DeFi、智能合約等復雜應用提供技術基礎。
此外,Thunderbolt 還試圖緩解比特幣在可擴展性方面的長期瓶頸,使其更好地支持高頻交易和多樣化的鏈上應用場景。
Nubit由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Yu Feng 創立,2024年完成了兩輪融資。
首先在3月26日成功完成了300萬美元的Pre種子輪融資,隨後在6月5日通過Polychain Capital領投、Nomad Capital、Spartan Group等多家機構跟投,順利完成8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使得總融資額達到1200萬美元。
這些資金將用於支持 Nubit 構建安全、可擴展的數據可用性(DA)層,進一步推動其在AI、SocialFi、GameFi等多鏈生態應用中的發展。
在區塊鏈技術中,分叉是指區塊鏈網路因規則或協議的變化而分裂爲不同的鏈。分叉分爲硬分叉和軟分叉兩種。
硬分叉會導致新舊節點不兼容,可能產生新的區塊鏈,而軟分叉則是向後兼容的,舊節點仍然可以驗證新規則下的區塊,但新功能僅對升級後的節點可用。
比特幣的軟分叉通常用於優化網路性能、提升安全性或引入新功能。Thunderbolt 軟分叉由Nubit 團隊推動,嘗試希望解決比特幣網路在交易速度、可編程性和資產發行等方面的瓶頸,同時保持比特幣的核心去中心化理念。
Thunderbolt 軟分叉引入了兩項關鍵技術:UTXO Bundling 與 OP_CAT,旨在嘗試提升比特幣網路的功能性與擴展性。
不過,這兩項技術仍處於提案或實驗階段,尚未被比特幣主網採納。目前,Thunderbolt 僅在 Nubit 團隊自建的測試環境中運行。
據宣傳,UTXO(未花費交易輸出)是比特幣交易模型的核心,每筆交易都會消耗舊的 UTXO 並生成新的 UTXO。隨着交易量上升,UTXO 集不斷膨脹,導致節點的存儲與驗證成本顯著增加。
UTXO Bundling 通過優化交易結構,將多個 UTXO “打包”處理,減少鏈上數據冗餘,從而提升交易效率、降低手續費,並增強網路吞吐能力。
據稱,Thunderbolt 網路的交易速度較傳統比特幣提升近 10 倍,爲高頻交易和大規模鏈上應用提供了可能性。但這一性能尚未被獨立驗證,仍需進一步觀察與審慎評估。另外,該技術尚無正式BIP編號,僅爲Nubit團隊的實驗性提案。
來源: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u/utxo.asp
OP_CAT 是一種腳本操作碼,允許將兩個數據片段拼接在一起。盡管 OP_CAT 在比特幣早期版本中存在,但由於潛在的安全風險(如:可能導致的堆棧溢出攻擊)。
2010 年,OP_CAT 因安全風險(如堆棧溢出攻擊)被禁用,其重新引入需廣泛社區共識。Thunderbolt 軟分叉嘗試重新引入並優化了 OP_CAT,嘗試爲比特幣帶來了原生可編程性。
軟分叉方案嘗試通過 OP_CAT,比特幣腳本可以實現更復雜的邏輯,例如鏈上原生資產發行、交易加選(transaction introspection)以及智能合約部署。
如果成功,將意味着開發者可以在比特幣區塊鏈上構建更豐富的去中心化應用( DApps ),如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或非同質化代幣(NFT)平台,從而擴展比特幣的應用場景。
以下是比特幣操作碼演化的時間表,概述了從2010年起,特別是 OP_CAT 等操作碼的禁用與重啓提案的關鍵事件、社區共識變化以及技術影響。該表格展示了比特幣腳本語言的演進歷程,體現了從初期的中心化治理到如今去中心化治理的轉變,及其對比特幣功能性和智能合約能力的影響。
通過這些關鍵節點,社區對於安全性、擴展性以及創新技術的需求逐漸形成共識,推動了比特幣腳本操作碼的逐步恢復與改進。
Bitcoin Thunderbolt 是一次由 Nubit 團隊發起的實驗性嘗試,旨在通過軟分叉擴展比特幣主網的性能與可編程性。需要明確的是,Thunderbolt 當前並非比特幣主鏈的共識升級,而是團隊在獨立測試環境中部署的實驗網路,未獲得核心開發者、礦工或節點的廣泛共識支持。
該項目引入 UTXO Bundling 技術以提升交易吞吐量、降低鏈上成本,同時嘗試重新啓用已廢棄的 OP_CAT 操作碼,增強腳本系統的邏輯表達能力,爲原生 DeFi 與智能合約鋪路。
在資產層面,Thunderbolt 整合了 BRC-20、Runes 和 Ordinals 等協議,提出統一資產管理框架 Goldinals;同時,在測試網絡中推出鏈上自動做市機制 BitMM,探索無需信任的原生資產流動性解決方案。
盡管 Thunderbolt 展示了對比特幣功能性的擴展想象,但其整體仍處早期階段,尚未進入比特幣主網的正式流程,實際影響力仍有待社區共識與時間的進一步檢驗。
要參與 Bitcoin Thunderbolt 生態,您可以根據角色採取以下行動:
普通用戶:
獲取邀請碼(Boosting Code):通過 @nubit_org 的 Discord 或 X 活動(如 @trackoor 的 DM)申請。
使用支持的錢包(如UniSat wallet、 OKX Wallet)訪問網路,體驗 BTC 接收、發送或資產打包。用戶需要注意測試網絡的風險,使用非主網錢包可能涉及實驗性功能,建議謹慎操作。
關注 @nubit_org 的更新,參與社區活動以獲取獎勵。
開發者:
訪問 Nubits 的 GitHub 或文檔,學習如何基於 OP_CAT 和 UTXO Bundling 開發 dApps 或 DeFi 協議。
加入 Discord 社區,與其他開發者協作。
機構(如銀行或企業):
聯系 Nubit 或類似銀行的合作夥伴,探索代幣化資產、跨境支付或 RWA 集成。
利用 Thunderbolt 的高效率和可編程性,開發定制化金融解決方案。
來源:https://x.com/aiqiqi77/status/1912173206791737432
Bitcoin Thunderbolt 作爲一種實驗性鏈上擴容方案,通過 UTXO Bundling 和 OP_CAT 軟分叉提升交易速度和可編程性,宣稱比傳統比特幣快 10 倍,適合 DeFi 和鏈上資產管理,兼顧高去中心化。
相比之下,閃電網絡專注於鏈下微支付,吞吐量高但管理復雜;側鏈如 Rootstock 和 Liquid 支持智能合約但去中心化程度低;Drivechain 和 Hacash 提供創新的多層擴展但普及度低;Ordinals 更偏向資產發行而非擴容。
Thunderbolt 在性能與去中心化之間尋求平衡,但實際效果和社區接受度尚待驗證,適合追求鏈上功能擴展的用戶。
盡管 Thunderbolt 軟分叉帶來了諸多好處,但其部署和應用也可能面臨一些挑戰:
尚處實驗階段:UTXO Bundling 和 OP_CAT 目前仍處於提案或測試階段。OP_CAT 僅爲 BIP-347 草案,UTXO Bundling 尚無 BIP 編號。Thunderbolt 僅在其自建環境中運行,尚未與比特幣主網接軌。
擴展性挑戰:盡管 Thunderbolt 宣稱交易速度可提升至比特幣主網的 10 倍,但鏈上優化可能增加節點的帶寬與存儲負擔。在高交易量場景下,可能影響網路同步效率,帶來擴展性風險。
開發生態不足:即便 OP_CAT 最終被採納,想要支持復雜 dApps 與 DeFi 協議(如 BitMM),仍需健全的開發工具鏈與文檔支持。當前生態尚不成熟,構建活躍的開發者社區仍具挑戰。
社區接受度:比特幣社區對協議變更持謹慎態度,擔心安全性和去中心化受損。Thunderbolt 需說服礦工、節點運營者和用戶支持軟分叉,歷史上的分叉爭議(如 Bitcoin Cash)表明社區分裂是風險。
來源: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ch/history-bitcoin-hard-forks/
用戶參與門檻:參與 Thunderbolt 需通過邀請碼(Boosting Code),限制了普通用戶接入。競爭激烈的邀請機制(如 @nubit_org 的 Discord 活動)可能降低市場普及率,影響用戶基礎擴張。
競爭壓力:Thunderbolt 需與現有二層解決方案(如閃電網絡)和以太坊等可編程區塊鏈競爭。其鏈上優化和 DeFi 功能(如 BitMM)需證明優於競爭對手,才能吸引用戶和開發者。
監管審查壓力:Thunderbolt 僅在匯豐的內部簡報中被提及,並無公開聲明或官方合作確認。一旦對外宣稱合作,可能引發全球監管機構關注,尤其在對加密貨幣監管嚴格的地區。滿足 KYC/AML 等合規要求也將顯著增加運營復雜性。
跨境合規挑戰:Thunderbolt 若涉及跨境支付與資產代幣化,需應對各國不同的金融監管體系。在全球範圍內協調合規標準,是實現規模化應用的關鍵難題。
機構整合風險:若傳統金融機構未來深度參與,可能要求 Thunderbolt 遵守更高的合規標準,如數據保護、交易透明度等。這類要求可能與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原則存在衝突,影響其生態擴展路徑。
比特幣網路自2015年以來圍繞擴容與技術升級展開多次分叉嘗試,分爲軟分叉(Soft Fork)與硬分叉(Hard Fork)兩類:
軟分叉爲向後兼容的規則收緊,通常通過社區共識逐步激活,不會造成鏈分裂;
硬分叉爲非兼容的規則更改,若無廣泛共識,易導致網路分裂和新鏈誕生。
本表格梳理了2015至2023年期間的主要比特幣分叉事件,按時間、類型、背景、社區接受度與影響進行總結,旨在幫助理解比特幣治理演進與共識機制的發展路徑。
SegWit(隔離見證,BIP 141)於2017年8月24日通過軟分叉激活,其激活率曲線反映了比特幣社區在2016-2017年間協調與衝突的動態。
以下是對 2017 年 SegWit 激活率曲線的詳細分析,基於歷史數據和社區事件,結合礦池信號支持的背景。
來源:https://github.com/bitcoin/bips/blob/master/bip-0141.mediawiki
自 2009 年發布 Bitcoin Core 0.1 起,比特幣經歷了從簡單的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向支持智能合約與隱私增強功能的去中心化網路演進。其技術進步主要通過社區推動的比特幣改進提案(BIP)及 Bitcoin Core 升級實現,涵蓋共識機制、腳本系統、擴展性、安全性等多個方面。
下表梳理了從 Bitcoin Core 0.1 到 2021 年 Taproot 升級的關鍵技術節點,簡明展示比特幣協議的發展脈絡及各階段對網路功能與用戶體驗的提升。
來源:https://bitcoinops.org/en/topics/taproot/
增強可編程性:若 OP_CAT 成功上線,將大幅提升比特幣腳本系統的表達能力,支持更復雜的條件邏輯與智能合約,實現鏈上 AMM(BitMM)、去中心化身份(BitVisa)等原生應用。未來有望催生借貸協議、穩定幣、NFT 平台等,進一步拓展比特幣的功能邊界。
提升擴展性:若 UTXO Bundling 被採納,交易確認時間有望縮短至秒級(目標 2.897 秒),可滿足微支付、鏈上金融等高頻率、高吞吐量場景的需求。
激發開發生態:借助 Nubit 提供的工具鏈、文檔與社區支持(如 GitHub、Discord),若 Thunderbolt 最終部署至主網,或將吸引更多開發者參與比特幣生態,推動豐富的 DeFi 與 Web3 應用建設,縮小與以太坊生態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若 OP_CAT 未獲社區支持,Thunderbolt 可能將局限於測試網絡,影響力有限。鑑於比特幣協議變更需極高的安全性與廣泛共識,短期內新提案被正式採納的可能性較低。
來源:https://github.com/RiemaLabs
主流金融整合:如果能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加入(如摩根大通),將推動 Thunderbolt 在代幣化資產、跨境支付和 RWA(現實世界資產)市場的應用。
用戶基礎擴張:隨着邀請碼機制優化(如更廣泛的社區活動)和錢包集成( gate.io、OKX),Thunderbolt 有望降低參與門檻,吸引散戶和機構用戶,構建活躍的用戶生態。
監管友好生態:Thunderbolt 如果能獲得與銀行等傳統機構的合作,開發符合 KYC/AML 標準的解決方案(如 BitVisa 的鏈上身分驗證),滿足全球監管要求,增強主流金融的信任。
全球合規框架:未來如果實現與國際項目(如 Project Agora)協作,建立跨境支付和代幣化資產的合規標準,或許將促進比特幣在合法金融系統中的整合。
來源:https://www.bis.org/about/bisih/topics/fmis/agora.htm
Bitcoin Thunderbolt 是一項充滿探索精神的實驗,代表了對比特幣性能與可編程性未來路徑的大膽設想。
在比特幣誕生十五年後,基礎協議雖然以穩健著稱,但也面臨交易吞吐量有限、腳本系統受限等結構性瓶頸。Thunderbolt 的提出,正是對這一現狀的回應與突破嘗試。
Thunderbolt 通過引入一系列具有爭議但富有潛力的軟分叉提案,構建了一個更具擴展性與表達力的執行模型。提案或許能夠提高鏈上交易效率,爲構建更復雜的鏈上邏輯打下基礎,使 DeFi、NFT、鏈上資產發行與跨鏈通信等場景在比特幣生態內原生實現成爲可能。
目前,Thunderbolt 僅部署於 Nubit 自建的測試網絡中,並未獲得比特幣主網社區的廣泛共識。按照比特幣核心開發的治理慣例,所有共識規則的變更均需通過 BIP(Bitcoin Improvement Proposal)流程逐步推進,並經歷長時間的社區討論、測試與最終激活。
截至 2025 年,比特幣主鏈尚無任何新的共識規則被採納與執行,顯示出社區對協議變更仍持極爲謹慎的態度。在這樣的背景下,Thunderbolt 想要作爲正式升級路徑進入主網,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盡管如此,Thunderbolt 的提出已爲比特幣的未來擴展性打開了新的討論空間,吸引了開發者與研究者重新思考“可編程比特幣”的可能性。無論最終是否被採納,其理念和技術實驗都將在比特幣演進史上留下重要一筆。